柴郡主扮演者(京剧名旦张君秋)

   发布日期:2022-08-18 12:49:30     手机:https://m.haocat.cn/yule/news83243.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柴郡主扮演者(京剧名旦张君秋)在两百余年的京剧艺术长河中,京剧表演艺术家名角辈出,群英比肩。有“京剧三鼎甲”之一的程长庚,有称为“南麒北马”的周信芳、马连良,有誉满梨园的“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还有独创一派的“四小名

柴郡主扮演者(京剧名旦张君秋)

柴郡主扮演者(京剧名旦张君秋)


在两百余年的京剧艺术长河中,京剧表演艺术家名角辈出,群英比肩。

有“京剧三鼎甲”之一的程长庚,有称为“南麒北马”的周信芳、马连良,有誉满梨园的“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还有独创一派的“四小名旦”中的张君秋等等。

张君秋15岁初次登台、16岁就年少成名,后开创了“张派”这一派别,成为京剧旦角艺术的集大成者。

张君秋的父亲叫滕联芳,所以张君秋原名叫滕家鸿,只是后来因为学戏,才随了母亲的姓改名为张君秋。

张君秋的母亲,是河南梆子戏的青衣演员,她不仅有一副清脆高亢的嗓音,扮相又极其俊美,演技出众,在前门外大栅栏戏园享有很高的声誉。

腾联芳,张君秋(左二),张君杰(右二),张秀琴

打小张君秋长得就俊美端正,幼时母亲喜欢把他打扮成小姑娘,穿个花棉袄,梳个朝天辫,看着妥妥的水灵丫头一个。

连老街坊都断言,这孩子是个“青衣胚子”。

小君秋自小天赋极佳,耳音强,音律感好。只要听过的戏曲腔调,他都能哼出来个七七八八。

像皮黄腔里的《斩黄袍》、《斩马谡》等,他更是信手拈来。

学戏可不是个轻松活,作为过来人的母亲深知其中的艰辛,所以她并不想让张君秋走上这条道路。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人追崇的传统,经常扮演状元及第戏文的张秀琴,更希望孩子将来能读书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戏曲权当消遣罢了。

张君秋与母亲张秀琴合影

愿景总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曾经红极一时,名誉戏圈的她,当年为了爱情孤注一掷,决心不再唱戏,嫁作人妇洗手做羹汤。

可是,这场与家人决裂奋不顾身的爱情,换来的却是一个胸无大志,游手好闲,整日与酒肉朋友应酬和留恋戏园的丈夫。

守着这么一个无半点居家过日子心思的丈夫,她也只能有苦往肚里咽,紧巴巴地操持着愈加贫困的家。

在张君秋五岁这年,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父亲滕联芳在外惹了官司,欠了一大笔的债务,很快就来了一群人把他的家给抄了。

屋里屋外,凡是值钱的东西都被收敛一空,徒留空空如也的四壁。

张君秋(左一),腾联芳,张君杰

等到官司了结后,父亲就带着大儿子张君杰远赴南方,只剩下这对孤儿寡母独自面对惨淡的生活。

迫于生计,张君秋的母亲只能一边客串各地演出,一边抚养张君秋长大,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张君秋早早地就比同龄的孩子懂事了。

当温饱都是问题时,私塾求学就成了奢望,于是只读了几年书的张君秋,早早地就辍学了。

虽然生活艰难,好在老天爷赏饭吃,张君秋遗传了母亲独具天赋的好嗓子和清秀明媚的模样。

母亲也逐渐感受到他对戏曲的那份热爱,便下定了决心让他走上学艺的道路。

母亲独具慧眼的决定,改变了张君秋的一生,也为我们中国的京剧界贡献了一位翘楚。

张秀琴,张君秋(右二),张秀琴之母,张君秋表妹

但是在那个年代,拜师也是需要钱的,于是母亲只能一边赶场演出,一边筹备资金。

直到了张君秋14岁时,才得以真正的拜师到李凌枫门下。

张君秋知道,这得之不易的学艺机会,是母亲多少个日日夜夜奔波劳累给换来的。他万分珍惜,下的功夫是别人的百倍千倍。

戏曲里面都是真功夫,唱、念、做、打,都需一招一式地学,一招一式地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每天天不亮他就跑到陶然亭喊嗓,然后再去师父家练功,耗腿、下腰、刀枪把子、毯子功,样样都要训练。

午饭后师父开始教戏,一直持续到吃晚饭。吃过晚饭,他还要温习一天所学的功课。一天下来没有间歇的时候,足足有十来个小时。

张君秋在后台化妆

吃过午饭是最容易犯困劲的,为了打足精神,说戏前师父都让张君秋围着院子里跑上二十多圈。

三伏天,热得汗流浃背,全身的衣服就没有干过。三九天,跑步时也不能穿厚棉袄,跑下来照旧大汗淋漓。

有时候师父说起戏来,忘了提醒张君秋穿上棉袄,冷冽的北风一吹全身寒颤。

但是师父不提醒,他是绝对不敢穿上的,张君秋坚决不肯在师父面前露出一点娇气。

戏曲行业,非常挑人,想成为“好角儿”,光靠老天爷赏饭吃是不够的。

要有个头、有扮相、有好嗓子,还要吃得了苦,下得了功夫,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

所以学戏的人再多,想成为真正的好角儿,成气候,能挑大梁的,寥寥无几。

张君秋和李凌枫合影

而张君秋,绝对算得上天生的好角。

他不只具备极佳的先天条件,又好学苦练,更难得悟性极高。

每次说戏,李凌枫在说演唱念等方面都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二天检查时,张君秋总能完美地达到师父的要求。

不仅如此,师父给其他弟子说戏时,张君秋也总是追随师父身旁,洗耳恭听。

等到师父再给他说这段戏时,张君秋早已掌握了这里面的要领。

这学戏态度和苦功,那是无人能比的,所以这么省心又好学的弟子,也深受师父李凌枫的喜爱。

后来,师父李凌枫又把他引荐给师爷王瑶卿。

俗话说“生行离不了谭鑫培,旦行离不了王瑶卿”,可见王瑶卿在京剧界的德高望重。

《游园惊梦》与李世芳合作

而正是这次的引荐,让张君秋眼界大开。

跟着师父李凌枫那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打基础,实际上台唱戏了,还有各种不同的应变路数。

王家称为“大马神庙”,主要是熏戏。

一大屋子演艺圈的人,“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聚在一起谈戏、品戏、议戏。

无心人听着是闲唠嗑,有心人听了可就大受其益了。

尤其王瑶卿,他从不表扬谁,多数在他面前表演的学生或演员,他都要连损带挖苦地嘲弄一番,有些个脸皮薄得很是下不了台。

但王瑶卿这些损话里头大有学问,张君秋听的时候就琢磨里面的道理。

见识了同行前辈们的各路招数和艺术造诣,张君秋更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青衣唱好。

张君秋《望江亭》剧照

然而想达到高水准的造诣,必须私下多下苦功。

从王瑶卿家“熏戏”回来,多是夜里一两点钟了。

张君秋嚼着满腹的新知识不肯休息,他得趁热把当天学的练习一遍。

但是肯定不能敞开了嗓子唱,那不成了扰民了。

于是,他特意找来一个大陶瓷罐子装上水,对着罐口大声唱念。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背后受罪”张君秋深谙其中道理,他对于这番苦甘之若饴。

1936年,张君秋15岁,也是这一年,他终于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展现自己的学戏成果。

苦练寒暑,终于等来了企盼的这天,张君秋是万分激动的。

但他又是心境平静的,因为他深知这十多年母亲对他的培养和肩负的重担,这是他对母亲最好的答卷。

《武家坡》中扮演王宝钏

他终于可以像真正的男子汉一样,支撑整个家庭了。

等一场《女起解》唱罢,张君秋那凄楚动人,柔肠百转的唱腔,那婀娜的身段,燃炸了整个戏园,更一举唱响了北平城。

到了16岁,张君秋演出的阵容已经越来越硬气了。再唱戏的时候,搭班的多是各戏班的名角大家了。

戏迷们趋之若鹜,戏票更是一票难求。

张君秋在北平城有了自己的戏迷,北平城里张君秋唱出了名气。

渐成气候的张君秋,在京剧梨园圈愈加有名,很快就吸引了京剧名家尚小云的眼睛。

向来为人处世重义轻利的尚小云,早就想寻有天赋的后生好生培养,以传承京剧艺术。

因为张君秋已经师从李凌枫,他便不好直接收徒。

张君秋、赵艳蓉

爱才心切的他便让张君秋到他家里,不图回报地给他说戏。

后来,更是给足了张君秋机会,与他同台演出。

等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张君秋的演出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的,而且还都是一些能压台的大戏。

这个时候,李凌枫早已经教不了张君秋了。

后起之秀张君秋让师爷王瑶卿另眼相看,主动把他收入身边隔辈说戏,张君秋也正式成为了王瑶卿的再传弟子。

就在张君秋这三个字,在京剧界已经举足轻重时,发生了一件影响他后来艺术道路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学艺是契约制,在契约年限之内,学生要边学戏,边由师父来安排搭班演戏。

而演出的收入按规定好的比例师徒分配。

张君秋先生《状元媒》中饰柴郡主

张君秋唱出了名堂,连带着师父李凌枫也名气大噪,不止来请他教戏的人多了,张君秋所有演出收入的一半都归入了他的腰包。

但是李凌枫不甘心,他还想再借张君秋的势赚更多的钱,于是他便想挑班把张君秋立为头牌,归为己用。

自从张君秋搭班唱戏以来,所有的演出大小事务都是张秀琴一力操持。

她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就是清除一切分散张君秋精力的散事,只让他把心思铺在艺术上。

所以当李凌枫提出挑班唱头牌的想法时,被张秀琴一口回绝。

她作为曾经的戏班名角很清楚,一方面头牌这个担子稚嫩的张君秋担不起,另一方面在契约期间,演出的行头一切经费都要自理。


最重要的一点,赚快钱势必让张君秋失去与其他班子名角搭戏提升的机会。

于情于理,再加上当下的经济状况,张秀琴都不可能同意。

李凌枫不这么想,他只认为张秀琴阻碍了他的财路,更何况根据师徒契约,徒弟当然要一切听从师父的安排。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师爷王瑶卿耳朵里。

这天他在给张君秋说戏,李凌枫也在场。中间歇息时,王瑶卿看似无意地问了句:“听说你要挑班唱戏?”

问的是张君秋,实际上说给李凌枫听的。张君秋看了眼师父李凌枫,说“我得听师父的安排。”

王瑶卿又问道:“那么,你是要当好角儿呢,还是要成好角儿呢?”

张君秋这次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成好角儿。”

张君秋书画作品 虾

当好角和成好角,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当好角是借着自己现有的名气,被捧上去的,至于能扬名多久,无法预判,说到底还是名不其实。

而成好角,是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根到艺术里,等到实力充足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好角儿。

王瑶卿转过头又问李凌枫:“缉之,你看呢?”

李凌枫再笨也知道师父这番话实则在点化自己,慌忙回答到“这徒弟还嫩,再打磨打磨,不着急挑班,不着急”

自此,再不敢提挑班唱头牌的事情了。

后来张君秋搭班“扶风社”,一起在上海演出,这个时候他的水牌已经与名角马连良的名字并排写在一起了。

正是这次的亮相,让他有缘结识了梅兰芳,并且拜师于他。

张君秋扮相

他虽然或师从,或受教过很多名家,可是却从没借着哪宗哪派来给自己打名号。

包括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都曾给予他悉心教导。

这些名家不仅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艺术,还对他耳提面命,遵遵教诲。

尤其是王瑶卿、梅兰芳等人,一再告诫他:不能光学习模仿他人,要集百家之所长,发挥自己的长处。

于是,张君秋内心始终涌动着一种冲动。能不能依借自身的特点,独创一种新腔出来?

在当时的京剧界,时不时就有人想把老戏腔给变一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些小打小闹的改动。

张君秋在中戏说戏

“认认人儿,找找事儿,琢磨琢磨心里劲儿,安腔找俏头。”这是师爷王瑶卿常挂嘴边的话。

你要认识你扮演的角色,什么身份,什么性格。你要熟悉剧情,你得依着剧里的人物去去研究你的唱、念、做、打。

而“俏头”是讲究技巧的,“俏头”的创作,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格。

琢磨着师爷的这句话,他苦心钻研。

张君秋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打磨,张君秋的唱腔吸取诸派之长,再结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润、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的优越条件,另辟蹊径。

经过他的润色修饰,其唱腔有一种刚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此开创了“张派”唱腔。

历经六十余年的京剧创作,张君秋先生硕果累累,成为了一代泰斗。在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

他的张派艺术不止影响海外内,还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1997年5月27日,一代京剧大师张君秋与世长辞,但他的艺术精神、他创造的艺术财富永载史册,永留人间。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yule/news8324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娱乐运动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运动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