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一小(林东第一小学)

   发布日期:2022-09-24 19:25:31     手机:https://m.haocat.cn/yule/news202523.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林东一小(林东第一小学)林东启文学校是1928年初夏在内蒙古巴林左翼旗林东镇建起的一所小学校,是由当时林东街富商马真吾最初筹建的。林东启文学校的建立、发展,对于巴林左旗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三个时期,七改校名,初心未改林东启文学校是一

林东一小(林东第一小学)

林东一小(林东第一小学)

林东启文学校是1928年初夏在内蒙古巴林左翼旗林东镇建起的一所小学校,是由当时林东街富商马真吾最初筹建的。林东启文学校的建立、发展,对于巴林左旗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三个时期,七改校名,初心未改


林东启文学校是一个办学不到20年的学校(1928年——1946年),它虽然校龄不长,但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国、伪满洲国以及抗战胜利和解放初期。校名更是更改频繁,先后竟达七次之多。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28年)初建校时,称“林东街初级小学校”(蒙汉合校)。1930年增设高小班后称“林东街初高两级小学校”。1933年日寇侵入林东街,第二年(1934年)蒙文班分出到北山成立“林东街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原校改称“林东街第二初高两级小学校”,简称“第二校”。1938年,伪满实行了“新学制”,学制为“四·二”分段制,初小阶段(前四年)称国民学校,高小阶段(后二年)称国民优级学校,一校二名,挂两个牌子,“第二校”改名为“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中心国民优级学校”和“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中心国民学校”。通称启文学校。1945年8月,日伪垮台后,学校停课,10月林东启文学校恢复,1946年6月改名“林东第一小学校”,9月改名为“林东第一完全小学校”。


启文学校东排教室照

启文学校建于中华民国时期,那时的林东还是一个与近代文明相去甚远的地方。一些有志之士马真吾、王藩等人,就抱着“创业垂统”之雄心,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办起了巴林草原第一所公办小学校,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学校刚刚发展了五年,日寇的铁蹄就踏上了巴林草原。学校在殖民统治下,开展了“奴化教育不奴化”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性质的特殊教育,即在日本奴化教育高压下,采取迂回策略,避实就虚,表面应付,实则依然故我,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十多年来,这所学校在逆境中,竟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成为塞外巴林草原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学校。学校规模之大,学生之多,教学质量之高,在当时都是一流的。为巴林草原,为祖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中华民国时期(1928——1933)

巴林左翼旗于民国六年(1917年)与右旗划分旗界。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放垦,到1927年,全旗汉族人口达五、六万人。由于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又是初垦,文化教育极为落后。没有公办学校,只有极少数私塾。百分十九十五以上的学龄儿童不能接受适当的教育。那时,林东地区的田赋尚未开征,办学没有经费,然而有些有志之士开始酝酿办学。1928年,林东设治局在知名人士马真吾等人的督促下,几经协商,决定在林东街创建公办小学一处。


马真吾

由设治局长苏泽民提名,绅士推举,责成师范毕业的马真吾为办学筹委会主任委员。于是,马真吾组织召开了会议,会上决定:借海林贝子庙(善庆寺)僧舍作校舍,募集经费购置桌椅、黑板等教学设备,到外地招聘教师。设治局任马真吾为首任校长,又由校长聘请王藩为学监(即教导主任)。

王藩是年正任建平县中学学监。他毕业于天津甲种水产学校,曾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读书二年,是当时罕有的大专生。王藩应聘来到林东后,协助马校长共商办学大事。他们给林东第一所公立小学定名为“林东街初级小学校”,接着开始了各项具体工作。

首先,聘请老师。最初招聘的教师有精通四书五经的老先生马德良、马子田、石镜秋,毕业于赤峰中学的包杰民、孙芳野、李文郁,以及毕业于开鲁中学的吕若愚、李玉廷等人。

其次,筹措经费。那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一部分来源于烟酒税的附加税(二成),到林东设治局支领,不足部分由学生家长和马真吾负担。马真吾自述:“我家民国十七年秋开办烧锅制酒,获利颇丰,随时可借垫给学校。民国二十一年我将校长职务交与王藩时,共计垫付银洋五千多元。”


王藩

接着,招收学生。当时招收了100余名学生,蒙、汉、鲜、回族学生都有,有一部分是住宿生。

开学前,真的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进行教职工分工、师生食宿、教学和学生管理、财务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各项工作终于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准备就绪。

1928年初夏的一天,巴林左旗第一所公办小学正式开学并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后,学校进入正常的教学工作。1930年,学校增设了高级小学班,教师13人,有学生180余人。1931年,王逸伦应聘从赤峰来校任教。王逸伦是赤峰翁牛特旗人。1927年毕业于赤峰中学,毕业后在赤峰接官厅学校任教。1932年,马真吾任巴林左旗商会会长,王藩接任校长,马真吾与王藩共荐王逸伦为学监。

1932年,学校增设了蒙文班,同时开始招收女学生入学。聘请了原蒙文私塾老师李兴文(蒙古名陶格陶宝)、蒙和巴亚尔二人来校任教。李兴文教蒙文课,当班主任。当时招生很艰难,据马真吾回忆:“牧区的儿童要派劝学员去设法动员他们上学。蒙古族牧民不愿让孩子上学,说什么,我们老辈子没念过书,也牛羊满山坡。来了土匪用枪能打跑,用笔杆子能赶走吗?在这种情况下,让牧民交纳学费、伙食费就更谈不上了。为了动员牧民儿童入学,王藩校长一再向政府请示,方把牧民子女的伙食费、笔墨、课本等费用都由旗政府供给。”


王逸伦

初设蒙文班时,有些蒙生是家长强行遣送来的。王藩校长非常关心他们,安排了蒙文教师分管他们的学习、生活,膳食上分灶照顾,风俗习惯上给予尊重,使蒙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校教育学生蒙汉族学生之间要精诚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取。学校还决定,汉文班学生也学习蒙文蒙语,这样,一则适应地区发展人才需要;二则为蒙汉学生之间交谊铺平了道路。

1932年,王藩得知了北平蒙藏学院招生的消息,为了拓宽毕业生深造途径,就委托王逸伦带领十几名学生前往。王逸伦一行从林东出发,骑乘兼步行奔向北平。历经二十余天,学生们到达北京入了学。后来,王逸伦老师和部分学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伪满洲国时期(1933——1945)

1933年二月,日军侵占开鲁,林东县长和民国驻军相继逃离林东。刘剑夫等人成立了维持会,三月,巴林左旗沦陷。这时,因时局混乱,学校停课近半年时间。学校设施因有王藩等人保护,完好无损。不久,在王藩、彭即吾等人倡导下,学校于八月开学上课。学校隶属伪满旗公署。开学时,一切照旧,王藩任校长,任文绰任学监,教师十多人,学生不足百人,仍使用原课本。只是教师工薪一时没有着落,暂由学生家长负担。


王藩校长和学生恭送童旺老师到乡村学校任校长纪念照(照片空白处为王藩校长,文革时被撕掉)

1933年,日寇侵入林东,林东这所公办学校亦受到奴化教育的威胁。日寇侵入巴林左旗初期,因为忙于建立伪政权,维护其他地方统治等大事,还无暇顾及对教育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王藩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尚能照常进行,不久,伪民生部下令废止旧教材,使用伪满编的临时课本。初小一年级的临时课本《国语》中编写的内容极为庸俗浅薄,第一课竟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课是:“大狗跳,小狗跳,大狗叫,小狗叫;大狗小狗,叫一叫,跳一跳。”教师们见到后,先是哄堂大笑,后是嗤之以鼻,有人竟将新课本摔在地下,吐上几口唾沫。课本虽然发下去了,但教师根本不理睬,依然教授原有的教材。日本人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定期向学生宣读所谓的皇帝“诏书”,王藩校长念完即止,从未根据“诏书”内容而进行讲解过。

1934年春,开学后,伪旗公署下令将蒙文班从学校分出去,单独建校,命名“林东街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简称“第一校”),原校改名“林东街第二初高两级小学校”,简称“第二校”


学生卒业照

蒙文班分出单独办校后,日本人继续制造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就在1937年夏天,一次林东街中小学体育运动会上,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冲突。第一校在日本人唆使下,体育老师冒充学生运动员下场比赛,获得了好成绩,第二校师生提出了异议,并与日本人发生激烈的争吵。有的学生上台提出意见,主持运动会的金翻译不但不给解决,反而蛮不讲理地训斥学生,说学生捣乱,并坚持把奖旗发下去。这就引起一场激烈冲突,学生被激怒了,撕毁了手中的满洲国小旗,手执旗杆冲进会场评理。王藩校长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愤愤地说:“真是欺人太甚,豁出我这个校长不当了,也要找他们评评理。”他到台上,向金翻译提出抗议。王校长理直气壮,义正词严,问得金翻译理屈词穷、哑口无言。他这一举动振奋了全体师生和广大群众。伪参事官见事不妙,急忙宣布,成绩作废,不发优胜旗了。因王藩在这一事件中冲撞了日本人,所以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被日本人列入“知名者录”和“战争妨害者名录”。事后,王藩又主动找第一校校长,进一步揭露了日本人的阴谋,从而化解了两校之间的误会。


1938年——1945年启文学校平面示意图(白鹤章忆绘)

1938年,王藩校长开始向当地士绅和学生家长募捐,向伪旗公署写报告,争取建筑经费,改建和扩建学校校舍。经过两年的时间,在贝子庙旧址建起了一座布局合理、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学校。此时,在校生270余人,高小两班,70人,初小班,200余人。当时林东启文学校的毕业生成绩特别优秀,是西拉沐沦河以北各校中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通辽、开鲁、赤峰、林西等国民高等学校争着招收林东启文学校的学生。

1939年,王藩为学校题写校训“诚敬恒朴”,镌刻在石碑上,立在正对校门的花坛中。用意是勉励学生要诚实为人,尊敬师长,学有恒心,俭朴生活。

1940年,启文学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710人,教职工25人。

1944年,第11期优级毕业生又重新刻碑赠校,碑文改为“诚敬忠爱”。“诚敬”仍取原义,“忠爱”则是爱国尽忠之意。



启文学校1944年所立石碑(现存于林东三中院内)

正面碑文:诚敬忠爱

反面碑文:林东启文学校优十级刻赠 康德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1945年的启文学校得到了大发展、大跨越。此时,学校拥有23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300多人,住宿生200余人,任课教师40余人。

1945年8月,日伪垮台,8月10日,日本参事官率日本人逃离林东。启文学校宣布不定期放假。这一天,伪旗公署河大烟组合被林东群众捣毁,启文学校学生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抗战胜利和解放初期(1945——1952)

1945年8月13日,林东维持会成立。王藩担负起看守学校的重任。在他的积极维护下,启文学校虽经历史变故却未遭到损毁。

1945年10月,王藩校长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召开了关于学校复课的座谈会,会上形成了尽快复课的统一意见。会后,王校长向维持会请示学校复课事宜。不久,学校复课。经过努力,王校长请回10名教师,办起了两个初高小复式班。当时有百余名学生。同时,应学生的要求,免费办起了一个中学补习班,吸收了林东街里国高未毕业和部分国民优级毕业生入班学习。当时,王藩校长和老师们反复商量,准备增加初级中学班,将来在林东开办一所初级中学。

1945年11月,巴林左翼旗政府成立,启文学校归旗政府领导。

1946年5月,八路军进驻林东。6月27日,依据林东行政委员会命令,启文学校改名为“林东第一小学校”。王藩被任命为校长。统一教育方针,扫除一切奴化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


启文学校方位平面图(1980年情况)

1946年,学校规模扩大,学生、教师增加。设立了高小班。9月,校址扩大,在原有的校园基础上,将伪满时的日本小学(在满小学)、伪满旗公署、法院和朝鲜小学(育英小学)扩展进来,校园增加了一倍多,有班级10个,学生400人,教师16名。


据不完全统计,启文学校先后培养了一千余名学生。其中有数百人后来成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等高级学术、科技人才;还出现了县处、市地、省部级领导干部。这些人的成长、成才,与启文学校息息相关。可以说,启文学校为他们日后的成材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这一点看,启文学校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纵观这所学校的整个发展历程,确实令人钦佩。创业者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办学毅力, 临危不惧、处世不惊的气概,不但教育、影响了当时的一批人, 对今天的人们,也起到激励和教育作用。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yule/news20252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娱乐运动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运动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