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西安北郊最早的村办私立学校?)

   发布日期:2022-08-26 18:26:47     手机:https://m.haocat.cn/wenda/news102721.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西安北郊(西安北郊最早的村办私立学校?)国家振兴,教育为先。乡村振兴,学校当先。在崇尚耕读传家的关中平原,西安无疑是开办学校最早最多的地方,也是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各种办学方式应有尽有,私立学校也不在少数。但是,要说村办私立学校,这在大西安

西安北郊(西安北郊最早的村办私立学校?)

西安北郊(西安北郊最早的村办私立学校?)

国家振兴,教育为先。乡村振兴,学校当先。在崇尚耕读传家的关中平原,西安无疑是开办学校最早最多的地方,也是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各种办学方式应有尽有,私立学校也不在少数。但是,要说村办私立学校,这在大西安必定屈指可数、少之又少。那么,你知道西安北郊最早村办私立学校吗?它是哪个村开办的,开办的又是哪个学校,这个学校如今还在吗?


我可以负责地说,目前,这个村和这个村办学校仍然存在。村子是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街办的夏家堡,创办的小学叫夏家堡私立东明小学,也就是未央区夏家堡小学前身,现在叫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学,创办于1935年秋。而且这个小学曾经建立并保护过西安地下党组织,为西安解放立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视野开阔,重视文化,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大力培训高素质乡民,为西安北郊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不平凡的村庄。

夏家堡位于西安市未央湖街道东南2公里处,地处灞河西岸,北辰大道东侧,与西安医学院隔北辰大道相望,北与文家堡连畔种地,北距渭河3公里,东距灞河1公里,南与上庄村鸡犬相闻。


夏家堡村属于典型的城堡式西安民间古村落,建于明崇祯年间。七八十年代,这种城堡式村落依然存在。据村内年长者描述,堡子四周有2-3丈深的城壕环绕,堡子建在壕墙圈绕的高地之上。村口有长300米,宽40-50米的涝池,全村的雨水和生活用水排放在内,多余水量绕城壕流动,每遇灞河水灾,洪水进入涝池贮存,起到小型水库的调剂作用,保证环村的大片良田不被水淹。村口有南北大道联通上庄村与文家堡,村东有土路通往灞河,沿岸有大量肥沃的可耕地,村西有土路通往苏席村。

那么,夏家堡是否在龙首原这条龙脉上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水经注》记载,秦时,有一条黑龙从南山到北边的渭河饮水,它途经的地方形成了一座土山,形状如龙形,并由此得名龙首原。在汉代人的记载中,称龙首山“长六十余里,东北临渭水,西南到樊川”,最高的地方有二十丈,最低的地方也有五六丈,比当时的汉长安城要高出不少。民间也传说长安城有条龙脉,从秦岭山里冲出,吸天地之灵气,饮渭河之水。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龙须龙爪就是延伸到东北端灞河入渭口的三角洲高地,也是是今天文家堡和夏家堡等村庄处。

毫无疑问,夏家堡也是建在大名鼎鼎的龙首原延伸到灞河入渭口灞渭三角洲高地上的明珠村落,自古以来水肥草美,风调雨顺,适宜耕种,旱涝保收,属于生活能够自给自足的殷实富足之地。

村民夏新建提供

夏家堡灞河段有可能是秦汉灞桥遗址所在地。原因有三:一是袁雒村的一个自然村河道村是西汉漕渠故道,灞桥应该在漕渠附近,而夏家堡离河道村并不远,大约不到2公里,大致在该区域范围内。古人修路一般沿水道修建,所谓水陆并进,此地离渭河很近,符合常理。二是秦汉灞桥在今灞桥西北10余里处,推断应该就在这一区域。灞桥始建于汉,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即1994年发现的灞桥遗址是隋唐灞桥遗址,位置在现在灞桥北500米左右。《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三是现北三环过灞河桥命名为秦灞桥,证明此处确有秦汉灞桥遗址。据文家堡村民杨宏兴回忆,90年代在上庄村沙场里用挖沙船挖沙时挖出一辆隋代的木车,车辆豪华,车轮比较完整,疑为隋代官车,现被博物馆收藏。

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又是如何形成村庄的呢?据《咸宁县志》记载,从山西迁来的夏姓兄弟在此建堡,堡内靠南居住了几户杨姓,称杨庄。村西夏姓兄弟居住之地形成一条街道,称夏街。从下码头贾家滩村过渭河前往西安的客商常在夏街休息吃饭,天长日久形成村落,人称夏家堡。当时,每日行人、商贾、客商等车辆络绎不绝,商贸异常繁华,是西安北郊渭灞河三角洲区域位置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堡子。因商贾贸易繁盛,夏家堡村民世代尊崇耕读传家,头脑灵活,民风淳朴,历来重视后代子嗣教育,重视教育的村子必是兴旺发达之地。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夏家堡依靠灞河水源浇灌土地,过着自给自足温饱而又安逸的生活,村中富户倡导集资聘请私塾先生教学,供自家子弟和村内子弟读书识字,开阔视野,磨练意志,提高文化修养,鼓励后代子孙走出去寻求更多、更大、更远发展。这些农忙时停办,农闲时开办的私塾教育模式就是私立学校的前身。


夏家堡自古出名人奇人,造福一方,福荫子弟。夏席庵,清光绪年间人,祖籍草滩镇夏家堡,官拜湖北候补巡检、儒林郎钦加六品衔,为官清廉,造福当地百姓,心系家乡。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八月间,灞渭河泛滥,将渭灞三角洲地区18个村庄的大片土地淹没,房屋冲毁,灾害严重。夏席庵闻听后,以官方名义协同当地官员,组织灾民疏通渠道,修堤防洪,使受灾民众渡过险关,保住秋田,受到人们崇敬。为了答谢夏席庵,苏家堡、六家庄、湖北庄、新房、后村、王家堡、陈家堡、上庄、草店、八家堡、景家堡、小滩、文家堡、夏家堡、油房、山西庄、钱家庄、冯家滩等18个村的民众敲锣打鼓,赠一书有“医泽广被”的金字牌匾,悬挂夏家祖宒,弘扬其治水功绩。

此匾夏家堡多数村民曾见过,现仍被夏家子孙留存。因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日光暴晒,匾额字迹斑驳,但字迹仍清晰可辨。

旧社会,因灞河沿岸村庄穷困,无力修筑河堤,灞河常在雨季决堤。一旦灞河在雨季决堤,必将灞河两岸滩涂地上的庄稼冲毁,造成粮食减产,常常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灾,夏家堡乡民苦不堪言。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不被水淹,村民在村东建有一座无量庙,供奉桃花仙姑。据说每年阴历三月三日桃花姑姑下凡,赐福人间。每年阴历三月三过庙会,晚上就将桃花姑姑送到河边顺水而流,保佑灞河两岸人民免遭洪水的危害。三月三庙会习俗延续至今,村民有过庙会习惯,即使在文革期间拆除,改革开放后又恢复重建。可见,村民祈求安居乐业、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是相当强烈的。

解放前,西安市没有未央区,只有长安县。现在的未央区地盘在解放前归属长安县管辖。一九三五年以前,长安县所管辖的龙支、渭滨、杨善三个乡,方圆二十多里仅有公立白花村,三官庙和草镇三个完全小学校,夏家堡及其附近的孩子们上完保小得跑到十几里外的白花村继续上学,这对灞河沿岸18个村庄的适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这种情况引起了当地开明乡绅的注意,但大家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干着急。


早年,灞河沿岸各村采取村中富户集资聘请私塾先生教学,供自家子弟断断续续读书识字,规模很小,读书有限,当地能供起学生的家庭不过十几家。到了民国24(1935)年,由夏家堡大户夏庚义挑头,联合周边的上庄、苏家、文家堡等村的董秉义、王世珍等三家大户,采取捐地捐物建教室,聘请老师,正式创建新式学堂。由于夏庚义最先挑头,起到的作用最大,经大家商定,新式学堂称夏家堡私立东明小学。其中,夏庚义自愿捐地22亩,为筹资建校他四处募捐,得到乡邻大户的支持。1936年秋,私立东明小学正式开学。当时聘请教师6名,6个班级,总共120名学生,让周边大多数适龄孩子能读书上学,可谓功德无量。

据西安市未央区夏家堡小学官网显示,该校创建于1933年,应当指学校创建前的私塾教育模式,大规模对外招生,应该是民国24年(1935)秋。

开学后,周边群众纷纷称赞说:夏庚义给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件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和关注,十七路军孙蔚如将军特意给学校捐赠银元四百块,以资鼓励。 据夏家堡85岁的刘汇川等老人称,当年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闻讯后曾派人送匾“热心教育”。可见,当时私立东明小学创建影响之大。


夏庚义有同胞兄弟三人,他排行为三,人称夏三,出身贫穷,但他天资聪颖,孜孜好学,喜看《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等小说,因记忆力强,且诙谐健谈,每每与乡亲们聚合,戏说三国,讲列国,有套说礼宴客的能耐,是附近各村过婚丧庆寿大事的执事。他平素以助人为乐,深受乡民爱戴。

受过贫苦,热心办学的夏庚义为办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但因办学捐赠、漏财过多,引起乡外黑恶势力的嫉妒,遭到恶意报复。据知情人透露,夏庚义多次遭到多股黑恶势力传话警告,前后三次遭到重大报复,均在关系人周旋下花钱消灾,安然无恙。

据多数村民回忆,夏庚义年逾五旬得一独子,取名夏永杰,视为掌上明珠。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冬夜,九岁的夏永杰随母已入梦乡,夏庚义从北钱村回家,刚准备睡觉时,突然有人敲门喊甲长,夏庚义以为是乡党找他,前去开了大门。不料,却是一帮土匪撞进了屋。匪徒们面涂黑,口戴罩,翻箱倒柜翻抢衣物。夏永杰被惊醒,哭叫起来。一个匪徒喊道:“再哭就掐死你”,说着逼夏永杰穿上衣服,拉上就走,老俩口跪地求饶,但狠心的土匪硬是将夏永杰抢走,在灞河东岸几次转移地点,严加监视,意在绑票。

1949年夏庚义全家福

夏庚义念儿心切,委托草滩乡二保保长王化南携带1000块银元寻找孩子,不料想王化南寻娃途中竟遭歹徒残害,人财两空。夏庚义痛心疾首,安排人将王化南尸体搬回,厚葬在文家堡村旁。翌年五月,夏庚义打听到夏永杰的下落,又委托苏彦清随身携带银元前往交涉,费尽周折,才把儿子夏永杰赎救回来,先后共花费5000多块银元。

在夏庚义横遭祸殃而面临窘境的时候,乡亲们建议把他捐的地还给他,让他偿还债务。夏庚义硬气地回答:"东明小学是我们乡亲们的命根子,我夏三创办学校岂能虎头蛇尾。”

夏庚义倡导创办的私立东明小学,对西安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未央区文史资料记载,武伯纶口述,这所学校历任的郭天机、康益善、夏树藩、刘秉章、常启亚等五人六届校长都是思想进步人士。郭天机校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给师生们订阅过李敷仁先生创办的《老百姓报》三十六份,启迪师生抗日爱国思想。更值得我们缅怀的是已故的常启亚校长,他与武伯纶原是师生关系,后通过武伯纶认识了董子衡,董子衡又把他向夏庚义推荐为东明小学校长。一九四八年春,常启亚校长聘请地下党员王新茂为教务主任。王新茂在学校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在草滩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输送了不少进步青年。解放后,王新茂任长安县县长。

村民夏新建提供

西安解放前夕,时局吃紧,武伯纶在国民政府西安市教育局以合法的秘书之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党组织指示单线联系人韩夏存通知武伯纶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捉拿。武伯纶经学生董子衡推荐到夏家堡私立东明小学当校长的常启亚处躲避。在东明小学,武伯纶受到了该校地下党组织的保护,安全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数量开始大量增加,学校面积扩大到十八亩用地,有校舍五十余间,师生达到六、七百名,学校规模空前扩大。1956年前,上初级中学,还须进城就读,到位于太华路的第38中学上学,第38中是当时包括夏家堡在内的西安东北郊景家堡、陈家堡、八家堡、王家堡、文家堡和上庄村等20余村庄最早初中生就读的学校。1956年后,西安市政府在谭家乡的任家寨村建起第17中学,后又在谭家乡的徐家堡村建起第11中学,并没有初中部、高中部,1958年又在距夏家堡西北2公里处的草店村建起第58中学,但地处灞河沿岸的八家堡、文家堡等7-8个村庄学生上初中、高中的实际困难并未真正得到有效缓解。到了60年代,夏家堡小学开设初中部,到了70年代后期,又开设了高中部,极大方便了周边村庄的学生就近上学,学校得到空前发展。

村民夏新建提供

2011年5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缅怀先辈功绩,牢记光荣历史,夏家堡小学、夏家堡村委会与夏庚义儿子夏永杰和周边文家堡等10个村庄联名为兴办夏家堡小学,并冒着生命危险支持革命活动的夏庚义先生立碑纪念。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wenda/news10272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问答经验

推荐图文
推荐问答经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