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扰一般形容什么意思(全面解说庸人自扰的含义及来由)

   发布日期:2022-08-26 00:39:54     手机:https://m.haocat.cn/zonghe/news96826.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今天的上庸镇。 古庸国在竹山县曾经盛极一时 汉语成语,庸人自扰,意思是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成语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而“庸人自扰”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文公十六年》的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

庸人自扰一般形容什么意思(全面解说庸人自扰的含义及来由)

今天的上庸镇。

古庸国在竹山县曾经盛极一时

汉语成语,庸人自扰,意思是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成语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而“庸人自扰”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文公十六年》的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馹,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文中记载的庸,是古代十堰地区的一个方国。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建都上庸(今十堰市竹山县西南一带)。

魏王李泰主编的唐朝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记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可见,当时庸国势力范围很大。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

有专家分析指出,古庸国故址应在堵河干流经竹山县上庸镇(原为田家坝镇)与苦桃河汇流后向东的大河弯处;也有专家考证认为,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是古庸国都城方城山所在地。

上庸镇距竹山县城约12公里,位于堵河中上游,是一个天然的内陆河码头,苦桃河、深河、官渡河和泗河等众多河流汇聚于此,地势北高南低。上庸镇在明朝设置郧阳府之后曾经属县德化社,清朝时期属南乡田家坝保等。1987年改置为田家坝镇,2010改名为上庸镇。

庸人并非自扰,无奈遇“一鸣惊人”楚庄王

庸人自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但通过《左传·文公十六年》的记载,从另一个方面透露出庸人并非自扰。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趁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乘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会师,亲自指挥,将楚军分为两队:子越从石溪出兵;子贝从仞地出兵,并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楚王督战,将士们猛攻庸国。不久,庸国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第一场胜仗。

庸人自扰,借指庸国人民放着安乐的日子不过,以卵击石去攻打当时头号强国楚国,落得亡国的下场。这是“庸人自扰”的最早出处。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表面上看来这是庸人闲着没事和楚国的一场军事冲突,实际上是庸人危机意识很强,想趁强大的楚国内忧外患灾荒之机和楚国争霸,说明当时的庸国非常强大,而且雄心勃勃。可惜庸国遇到的对手是手腕高明的楚庄王,在秦、巴、楚三国夹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不幸灭了国。就算“庸人不自扰”,可以判定,待楚国恢复元气,也是坐以待毙,可谓成王败寇,胜败荣誉不由己。

古庸国是武王伐纣的八国之首

庸国,出自帝颛顼,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在夏朝或最迟在商朝时,庸国就已经成了较为统一、相对稳定、中间无间断的国家。如果从夏时算起,就有17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商时算起,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

牧誓八国,是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大诸侯盟国,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记述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中明确描述周武王对这八个国家的参战誓词,因此得名牧誓八国,又因这八国都位于商王朝统治中心西部而得名西土八国,其中庸国列于武王伐纣的八国之首,为西土大国。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爵位也很高,其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庸为伯爵,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在商朝时期,庸国是群蛮之首,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和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国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作为国名首见于《尚书·牧誓》。那么,庸国的国名从何而来呢?十堰市图书馆研究员康安宇所著的《十堰方国考》有这样两句话——

据《郧阳府志》记载:“方城东南有上庸山和上庸水,因以名县。”庸在楚北,古人认为北为上。楚灭庸后,在方城一带置县,名就为上庸县。庸国之名,很有可能是因主要活动区域的庸山、庸水而来,是因山、因水名而得名。

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巴庸系》指出:“庸分布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北以秦岭山脉与汉族分界,南以巴山山脉与巴人分界,其民族界乎巴与汉族之间。周初助周人灭商,春秋与楚为敌,后为楚秦巴灭而分之,后遂同化于汉族。庸在商周间殆纯为异族。”

战败后的古庸国人向湘西北迁徙

庸国在春秋之前经历了漫长岁月,其建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有关庸国的历史记载随着楚、秦、巴三国灭庸之战烟消云散。然而,楚国攻打并吞并庸国之后,竹山县境内的庸国人向湘西北大庸迁徙,在今永定区境内靠近溪河定居,他们怀念庸国,遂将溪名命名为大庸溪,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大溶溪。明朝洪武二年之后,又相继更名为大庸县、大庸卫。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为大庸县;1985年大庸县撤县改为县级大庸市;1988年5月18日大庸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4月大庸地级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著名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在其所著《巴史别观》指出:“庸人的活动范围不小。往后我们还会知道:庸人的活动范围不止于东到安徽,南到湘西北。庸人还北到殷人故地,东到江苏,或者更远。”从流传于今的张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从遥远的庸国迁徙而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在经过了最初的冲突后,他们融入了当地先民中,并为我们留下一系列地名:庸州、大庸溪、施溶溪、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庸水、武陵江……在鄂西、张家界、湘西更为广大的山林中。

如今,张家界与竹山县还有许多饮食特点、风俗习惯都几近一致,让我们不得不联想二者的关系。

今天,俯瞰庸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滚滚烽火烟尘已去,让我们回味无穷的是令世人称道的庸人的果敢,“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zonghe/news968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综合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综合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