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村换了带头人就不行了?)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掀起了一股农村建设的热潮。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许多小村庄发展成了新型农村,家家户户生活富足,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遍这数以千计的村落,不得不提到一块“天下第一村”之宝地——华西村。而这第一村掌舵人吴仁宝的光荣事迹更是屡屡被后人传扬赞颂。
有人说:“没有吴仁宝,华西村就没有故事。”
深以为然。
当年,年仅31岁的吴仁宝接手了华西村这个贫困村。
他一干就是48年,硬是将一个以“穷”闻名的江南小村建设成为全国的脱贫致富模范村。
他秉着“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之理念,开风气之先,成功带领华西村村民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共同富裕。
近五十年岁月变迁,求索争先,老支书与华西村数十年的故事,以及他去世之后华西村的衰落历程,都留与后世慢慢评说。
01、他只选最适合的道路1928年,吴仁宝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也就是现在的华士镇华西村。
他幼时家贫,社会动荡,小时候的他吃过不少苦,这些苦难也磨练出了坚韧不拔的性子。
1961年,已经有四年高级社支书经验的吴仁宝收到一封调令。当时,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被分成了4个大队,他被调往公社最西边的华西大队,担任大队支书一职。
从此便在华西扎下了根。
都说华西大队太穷,具体穷到什么程度呢?
彼时大队穷得叮当响,村里六百多口人,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5元,还欠着1万5000元的外债,内忧外患,苦不堪言。
12个村落散落在各地,难以集中管理,1300多块田地星罗棋布,产量极低。
当时,各地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却认为解决华西农业生产问题,不应该照搬不其他地区的模式。
他决定实行“集体所有制”,因为当时的政策常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那就该“统”!
他刚到达华西的前几年,带领大家修水渠、建电站、分派种田能手去种田、让所有富余劳动力都去建设村办企业。
他始终坚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不仅带着村民建设基础设施、开垦田地,还悄悄动员起村中有闲暇时间的村民,他们共同合办了五金厂。
这个工厂叫‘开关厂’,为什么叫‘开关厂’呢?
参观的人来了就把厂门关起来,工人全部去田埂上除草、积肥料。参观的人走了,村民再去厂里做,白天耽误的生产是开夜工做出来的,这个五金厂就像华西村的秘密基地。
这样“打游击”的日子过了十年,五金厂从一个小作坊“摇身一变”化作大厂房,总产值达到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全村人都跟着吴仁宝踏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吴仁宝说过:“当好一个村书记,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官,老老实实,平平庸庸,甚至叫群众脱皮掉肉,那时干部没本事。”
别的村干部背语录时,他带着村民在田间治虫;别的村囿于农业生产,苦苦无果时,华西村的村民们在1972年就住上了全新的大瓦房。
华西为什么能发展起来?
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治曾说:“华西是十年奋斗、十年积聚、十年发展。华西跟周围村的差距就拉开了。”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深深植根到了吴仁宝的行动中,切实地给华西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带去了幸福生活。
02、他擅长做正确的决定除了生产创新、人力资源利用等新举措,吴仁宝还十分重视制度创新,他立足华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和分配制度。“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的方针,在村内事务管理上得到了最合理、最大化的应用实践。
在员管理方面,他实行“首位高工资、末尾淘汰制、违章辞退制”;
在分配机制上,他执行“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
在整体把控上,他坚信“华西村不搞大锅饭,也不搞独吃饭”,做到“国家一头,依法缴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
吴仁宝始终坚守在华西村建设的第一线,“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一家先做到;没人愿意做的事,他一家先带头做”。
身处华西村信息收集、经济建设、发展策略的最前沿,造就了他灵敏的商业嗅觉和做正确决定的果决。
1992年,吴仁宝敏锐地觉察到了经济发展重心所在和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于是,他凌晨两点便召集村干部们开会,制定了一系列生产、采买、企业建设策略,这一次会议的决策使得华西村紧紧地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这次会议也被传为美谈:
“凌晨一次会,赚了一个亿”。
吴仁宝决定在村办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华西集团,在实行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村民参股的形式。
自此,华西村开始成为实行私营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混合型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经济格局。
1993年初,华西村农民一次订购250辆捷达小轿车,各家各户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1995年,华西村在黑龙江、宁夏地区建立了两个华西村分部,开垦荒地、改良农田、兴办企业,累计帮助数以万计的当地村民;
1999年,“华西股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上市第一股;
2001年,华西村周边20个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子纷纷加入华西村,以求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吴仁宝探知先机的能力与他数十年来扎根华西基础建设、专研华西具体情况、致力于华西独特发展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03、华西村不复当年盛景细观吴仁宝的每一项决定,无一不透露着他细节上的“不放松”,大局上的“不动摇”。
“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发展理念在他在任的数十年坚定地实践着。
2013年,吴仁宝因肺癌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5岁。
他去世之后,华西村的工作由吴仁宝的四个儿子共同掌管,他的职位由儿子吴协恩担任。吴协恩上任之后,本想子承父业,大干一场,可谁知现实情况却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简单。
老支书在世时想法超前,跳出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纺织、冶金、有色金属等大型企业,也大力发展了养殖技术,使得华西村逐渐形成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工业结合的现代化生产模式。
这对于华西村来说曾是致富的途径,但那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吴协恩上任之时,华西村的纺织、冶金等工业已然走向下坡路,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时,华西村旗下的210家公司,总资产共计550亿左右,负债却高达380亿。
许多传统工业在新兴产业的冲击下,再难高歌猛进,工作人员对新兴产业的不了解,也成了限制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
华西村在时代浪潮尖端上的选择尤为重要,稍不留意,就很难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发展的特色之路。
记得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昌回忆说:“关键的关键就是老书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在这种环境工作以后,你慢慢会产生变化。从原来的追求家庭富裕,转化到想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了。”
华西村能有四十多年的光辉岁月,俨然靠着老支书吴仁宝这样“永远要做正确的决定”的高人指导,吴协恩还是未能从父亲手中接下这个重担。
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之中,依靠“家天下”、“家族传承”的制度很难盘活华西村这盘大棋,今天的华西村亟待人才引进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只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才是活路,而不是靠家族封闭式的利益集团。
但值得欣慰的是,华西村的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持续的融资、扩建和收购操作中,负债总额并未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而是保持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也给了华西改革发展的契机和空间。
能否抓住这个空间,走好新时代的发展之路,就要看这一代华西带头人的能力和决策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