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的故事(米饭的故事)
我家兄妹不多,母亲只生下我和姐姐两姊妹。我是老幺、又是男孩。俗话说:“皇帝的长子,百姓的幺儿”。父母对我百般宠爱,视为掌上明珠。
老家住在三岔乡河湾村的山脊上,是一个缺水、不产水稻、最差米吃的地方。在过去干大集体的日子里,农村人的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6个月吃包谷,3个月吃洋芋,2个月吃红苕,一个月吃瓜菜,要想吃一顿白米饭,比登天还难。一年之中,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只有在过年时,缺米吃的生产队,才能享受党的温暖,每人可以用1.5公斤包谷,到河湾粮管站兑换1.5公斤大米。平时跟着大人在城里走亲戚,看见城里人端着一碗白白的大米饭,嘴里馋得直流口水。
小时候,我不爱吃包谷,更不喜欢吃红苕、洋芋等杂粮。父母为了我能吃上一颗大米,想尽了千方百计,每年都要挑上200百斤最好的洋芋种,到低山产水稻生产队去交换大米。当时,5斤洋芋种换1斤大米,往返来回得需要两天时间。大米换回家后,母亲每天给我搞“特殊化”,用三两米拌点包谷面粉,做成两掺饭,放在一边,专供我一人吃。每当吃饭时姐姐总是在桌子旁瞪着两只气鼓鼓的小眼睛,望着我极为不满。父母总是耐心地安慰姐姐:“英子,你让着点弟弟,等你长大后,爸妈一定给你做主,嫁到低山一个产米的地方,吃一辈子米。”母亲还经常给我讲外婆想吃“米饭”的故事。1960年,外婆得了重病,正是饥荒年月,临终的前几天,把母亲叫到她的床前,说想吃一碗大米稀饭,死了都闭眼。这下可难倒了母亲,那年月吃米比黄金都贵。第二天,母亲找到生产队长,说明原因,想请队长开恩,弄一张证明到河湾粮管站换点大米指标,队长不同意,后来母亲背上10公斤包谷,偷偷地进城在土桥坝卖了,到亲戚家换回2.5公斤大米,可等他赶回家时,外婆却带着天大的遗憾,归天而去……
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下决心要努力发奋读书。长大后,一定要吃一碗白米饭,跳出这个穷山沟。1978年,是国家拨乱反正打到“四人帮”的第二年,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包产到户”砸碎“大锅饭”的第一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取了湖北省金融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市内金融部门工作。悠悠岁月,三十年过去。每年春节回家,看到农村年年丰收,乡亲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来节节甜。同时,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三十年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英明正确的,一提起现在农村中的生活,母亲就高兴地告诉我:“现在农村里缺米的地方,跟城里人一样。不仅餐餐能吃上大米饭,而且对大米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什么泰国米呀,东北米、大集米、质量不好、不香的米、不买不吃。平时,你若是到我们这山脊上来做客,家家户户都一定会办上满满的一桌酒菜,捧出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招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