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拭是什么意思(时时勤拂拭)

   发布日期:2022-07-16 13:12:57     手机:https://m.haocat.cn/zonghe/news4912.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拂拭是什么意思(时时勤拂拭)本文思维导图(补己书原创)〇、引言佛家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典故。一日,五祖弘忍想考一考门下弟子,向大家出了一道题:"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

拂拭是什么意思(时时勤拂拭)

拂拭是什么意思(时时勤拂拭)

本文思维导图(补己书原创)

〇、引言

佛家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一日,五祖弘忍想考一考门下弟子,向大家出了一道题: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jì),来呈吾看。"

过了一夜,弘忍请画师在在寺院的南墙上绘画图像,忽然发现上面写着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意思是说,佛性自在人心,不需外求,世人被杂念蒙蔽,佛性不显,如同明镜蒙尘,光辉暗淡。我们应该时常擦拭它,不要让它蒙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保留佛性,免坠恶道。

这首偈就是《无相偈》,它的作者就是将来的唐代著名高僧,北禅宗的创始人神秀。

僧人为了成佛需要去除杂念,专注修行。我们平常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本心,也去除杂念,专心致志。说到底,就是要欲望管理。

平常人对欲望的态度要么是听之任之,要么是克制阻止。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很偏颇,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管控,为本心所用。

管理欲望,保持本心,也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禅师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尘埃何处来?

欲望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小到吃饭、喝水,大到人生理想,都是我们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渴望,目标,也可以是贪欲,嗜好。无论如何,只要是我们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都是欲望。

我们的本心、初心,是我们对自己最终的期待,是对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期许。本质上就是一种需求,一种欲望。

可是除了本心,我们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有的符合本心,有的却与本心背道而驰,如若坐视不理,必将对本心有损。

有哪些欲望需要我们及时留意呢?

1、 我们未曾注意到的欲望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欲望被环境触发,但是我们却对之毫无知觉。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做了一个"资源困境"的实验。50位玩家在规定时间内,在虚拟的鱼塘钓鱼。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每位玩家要尽可能钓更多的鱼。但是,玩家鱼钓的越多,供繁衍的鱼就越少,如果没有节制,最后将面临无鱼可钓的局面。因此,玩家之间必须展开合作。玩家每钓到一条鱼,都可以选择留给自己,或者放生,以供繁衍。

游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游戏开始前,心理学家让实验组无意中看到"助人为乐"、"团结"、"共赢"、"支持"的字眼。与之相对的,对照组不会看到这些词。

最终的结果是,实验组虽然只是无意中看到这些词语,但是能潜意识地激发合作的欲望,实验组比对照组多放生了25%的鱼。事后采访那些看到"合作"字眼的实验组玩家,他们反馈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这样的动机。

更加神奇的是,巴奇后来改进了实验,增添了另一个对照组。研究员明确的地告诉被试,你们要团结合作。结果他们放生的鱼和实验组一样多。

这个实验表明,无意识的欲望,和有意识的欲望一样强烈。可是因为这些欲望是无意识作用的,我们毫不知情。它们产生的后果我们也看不见。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都表明了我们会因为环境的刺激,产生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欲望,做一些我们觉察不到的事情。


2、 不是我们真正想去做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矛盾与纠结的时候,比如一边心心念念玩游戏,一边想着"不行啊,我要抓紧时间学习。"

欲望虽然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可是行动却不一定得到自己认可。

在生活中,我们不想被某件事情影响,但是却经常不由自主被影响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些“损友”,在你想要减肥、健身的时候,拼命的在你旁边胡吃海塞,给你发美食的图片,勾引你大快朵颐。

心理学家发现一种现象叫做"目标感染":看到某些人在追求特定的目标,会使你产生同样的目标。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同伴想上厕所,你看到了之后也引发内急的现象啊?

在饭馆,看到别人吃得酣畅淋漓,你肚子会不会咕咕叫?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是怎样影响你的?就是通过影响你的欲望、目标、行动来改变的。

这些欲望虽然我们有所察觉,可是它们却不一定符合本心,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如果不加管束,本心也会日益受损。

3、搭错线的欲望

欲望的目的是满足生命的需求,可是某些欲望并不能满足需求,它们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大脑的局限。

比如,我一个朋友小明时不时的有点开社交app的冲动。我问他为什么呢?小明说想要看到别人的点赞和关注,看到别人认可就特别开心。

可是,我们知道,点开社交app并不能带来别人的认同。只有输出好的文章,给别人提供价值,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是,为什么大脑每次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就会产生点开app的欲望呢?

因为在大脑中,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不是根据事实上的因果,而是根据时间上的距离来建立的。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想必大家都听过。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只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后来巴甫洛夫训练它,在它看到食物的时候摇铃铛,久而久之,这个狗在听到铃铛的时候也会流口水了。在狗的认知中,摇铃铛就是有食物的信号,它相信,听到铃铛会获得食物。

巴甫洛夫通过这个实验,向我们表明,大脑是如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摇铃铛和食物并没有必然联系,只是科学家的一个小实验。狗大脑中形成的认知并不反映真实的因果。

小明点开app—收到点赞和关注—感到被认可-体验开心。这几件事情一气呵成,感受强烈。大脑很快就建立了点开app和感到被认可之间的联系。

大脑自动的认为,打开软件就能收获点赞和关注。所以每次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就会产生点开app的冲动。

只有写文章提供价值才能收获认可,可是这两件事情的时间间隔太长了,以至于大脑没有形成自动的链接。在想要获得认同的时候,不会产生强烈的写文章的欲望。

大脑错误的链接,在有需求的时候就会产生错误的欲望,错误的欲望就会激发错误的行动,白白消耗了我们的精力。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zonghe/news49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综合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综合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