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私募基金,很多人都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是没办法买到私募基金的,毕竟门槛100万在那里摆着。对于散户来说,有钱人能享受到的服务自然总是好的,于是私募基金就在大家心目当中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可是问题在于,这是真的吗?
最近刚刚有个私募基金推出了新产品,封闭期长达6年之久,而这个私募基金公司也凭借这个产品,进入了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俱乐部。很多人都在感叹,这真是了不起,业绩肯定很好,私募基金能赚大钱。而且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某私募基金某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动辄收益率超过100%。在对他们做出正确评价之前,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个概念,就是年化收益率。
年化收益率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同样的,如果是较长时间的投资,我们也需要把它的收益折算为年,然后来统一进行比较。特别是时间长的投资,需要按照复利的方式进行折算,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某些产品在其中某年业绩很好,但是其他年份业绩较差,最终反而总收益较低的情况。
举例说明:
有AB两个产品,A产品第一年盈利50%,第二年亏损30%,B产品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是盈利10%,哪个产品的收益更高呢?大多数人表面上看起来,A产品先赚了50%又亏出去30%,最后算下来不是20%吗?而B产品每年10%,也是20%,是一样的,实际上真不是这样。假设净值初始的时候都是1元,A产品经过第一年以后变成1.5元,经过第二年后由于亏损30%,那么净值是减少了0.45元,最后剩下的净值是1.05元,就是说两年后这个产品的实际总收益率只有5%!而B产品第一年结束后是1.1元,第二年结束后是1.21元,两年收的总收益率达到了21%!
我有一个朋友,是某个券商的高层,有一次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年5倍者如过江之鲫,5年一倍者却寥若晨星。在这个市场上,某一年赌对了行情获得数倍以上收益其实一点都不难,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如果想持续5年后能做到总收益翻倍,这种人就很少很少了,因为大多数赚大钱的人,很快就把钱亏回去了。
还是用实例说话吧,王亚伟是众所周知的公募基金之王,2012年离职后自己开了千合资本,如果你在媒体上查他的业绩,会发现现在非常的平庸,但是新闻里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
这是什么原因呢,明明2019年业绩很好,可是在总排行榜上面看不到他的名字,那是因为你没有去仔细看看他2018年的成绩,同样是在媒体上一搜,2018年的描述是这样的
其实王亚伟和他的客户遭遇到的情况,就如同我们刚刚做的的计算题,虽然某些年份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实际上由于有些年份亏太多,最终总的收益并不高。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大量的私募基金都同样存在这种问题,有一个数据更是听起来让人脑子发麻,如果把私募基金从业时间超过10年且近10年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基金经理挑出来,只有47位。要知道现在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已经有8820家,而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46973只,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却只有这么区区47人。
还记得那位在上海给自己女儿征婚的老阿姨吗?她的要求是3年以上金融投资相关经验,理财组合年化10%以上,看起来特别简单是不是,现在是不是发现问题了?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恐怕阿姨家的女儿是嫁不出去了。
平时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某些私募大佬积极对股市投资发表很多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就正确,只不过更符合某些散户的感觉而已。例如某位对茅台情有独钟的D姓私募大佬,他的名字就不在我们刚提到的47个人里面,更有意思的是,这47个人里面平时大家熟知的并不算多,只有少数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例如林园、江晖等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观点,会说的大多数都不会做。
其实从只有47人能做到长期年化收益率10%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首先就是应该降低自己的盈利预期,因为真的没人能做到想象中那么多,连股神巴菲特也不过区区20%出头而已;其次是会赚钱不是本事,会少亏钱才是真本事;最后一点,活的灿烂的挺多,但是活的长久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