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我们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老师就会问我们:长大了想干什么?
我们会说想当一个科学家、画家、作家或者是运动员什么的。
然而,当我们上到高中,大学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会觉得儿时的梦想太过天真且遥远。这时,我们仅能做到的就是学好一个专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得以养家糊口。
当年少懵懂之时,我们的确都曾有过伟大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却似乎只是昙花一现,根本就没有在我们心中扎根。
我们在现在的教育下,也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有着固定的方向去为之奋斗,不得不在灌鸭似的教育下,失去了原本的那份激情。
然而,在《大学》中,却有着终身能够为之努力的崇高理想,有着永远都无法企及的至高目标。
“大学”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说是和“小学”相对而言,有的人说是大人之学,而有的人则说是当官为政的学问。
在我认为,这些都是不甚恰当的。以我的观点,大学就是哲学上的终极归宿。
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就是至极之大,就是每个人最终的理想,最终的追求,最终的归宿。
在《大学》开篇就言明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明明德和亲民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至善。
什么是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归宿,为目标,为追求。
至善通俗地来说,就是横亘于人性顶点的“真善美”。
相对于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是画家之类的,“至善”在理想的高度上要远远超过前者。
而不同于科学家或者是画家之类的,这种追求从人们接触传统文化之时开始,就已经深深扎根于脑海之中,并且能够矢志不渝地按着一个方向奋斗。
人们常说,理想有多大,能够发挥的潜力就有多大,而大学中“至善”就是人类最终的理想。
也许大学无法给予人有形的知识,但却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开发一个人的智慧,端正一个人的精神,是有形的学识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而有了这种无形的至高,至大,再去学习那些有形的知识,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一家之言,切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