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通量变化率(中性面磁通量变化率为0)
电工基础
一、单选题
1、当两个同性带电物体互相靠近时,它们之间就会( B )。P1 8—9
A、互相吸引 B、互相排斥 C、无作用力 D、不能确定
2、当两个异性带电物体互相靠近时,它们之间就会( A )。P1 8—9
A、互相吸引 B、互相排斥 C、无作用力 D、不能确定
3、带电物体相互作用是因为带电物体周围存在着( C )。P1 倒11—9
A、电压 B、磁场 C、电场 D、电晕
4、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靠( D )来传递的。P1 倒10—9
A、空气 B、磁场 C、电压 D、电场
1、电荷的多少和位置都不变化的电场称为( A )。P1 倒9—8
A、静电场 B、有旋电场 C、均匀电场 D、复合电场
5、电场中某点A的电位等于单位( B )在该点所具有的电位能。P1 倒5
A、电子 B、正电荷 C、负电荷 D、以上都正确
6、一般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 B )V。P1 倒4
A、-1 B、0 C、1 D、2
7、关于电路中各点的电位与参考点的选择,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D )。P1 倒2
A、各点电位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但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B、各点电位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但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C、各点电位的大小和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都无关
D、各点电位的大小和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都有关
8、关于电路中各点的电位与参考点的选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P1 倒2
A、各点电位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B、各点电位的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
C、计算电路中某点的就是求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
D、各点电位的大小和正负与参考点的选择都无关
9、已知电路中A点电位为12V,B点电位为3V,则A、B两点间的电压为( B )V。P2 1—3
A、-9 B、9 C、15 D、36
根据UAB=VA-VB=12-3=9(V)
10、已知电路中A点电位为15V,B点电位为4V,则A、B两点间的电压为( A )V。P2 1—3
A、11 B、-11 C、19 D、60
根据UAB=VA-VB=15-4=11(V)
11、1kV=( C )V。P2 7
A、10 B、100 C、1000 D、10000
12、1kV=( C )mV。P2 7
A、10 B、103 C、106 D、109
13、若在3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15库仑,则电流强度为( B )安培。
A、3 B、5 C、12 D、45
根据 P2 公式(1—1)I=Q/t=15/3=5(安培)
14、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有脉动变化的电流叫做( D )。P2 倒10
A、正弦交流电 B、简谐交流电 C、脉动交流电 D、脉动直流电
15、测量电路中电流时,电流表应( A )在该电路中。P2 倒8—7
A、串联 B、并联 C、混联 D、以上均可以
16、电流表的量程应( A )被测电路中实际电流的数值。P2 倒6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远大于
17、1mm2的铜导线允许通过6A的电流,则相同材料的2.5mm2铜导线允许通过( C )的电流。P3 3—5
A、0.42A B、2.4A C、15A D、24A
18、已知横截面积为10mm2的导线中,流过的电流为200A,则该导线中的电流密度为( A )。
A、20A/mm2 B、25A/mm2 C、30A/mm2 D、50A/mm2
根据 P2 公式(1—2) J=I/S=200/10=20(A/mm2)
19、已知横截面积为20mm2的导线中,流过的电流为300A,则该导线中的电流密度为( D )。
A、320A/mm2 B、25A/mm2 C、30A/mm2 D、15A/mm2
根据 P2 公式(1—2) J=I/S=200/10=20(A/mm2)
20、已知导线中的电流密度为10A/mm2 ,导线中流过的电流为200A,则该导线的横截面积为( B )。
A、2mm2 B、20mm2 C、200mm2 D、2000mm2
根据 P2 公式(1—2) S=I/J=200/10=20(mm2)
3、已知横截面积为40mm2的导线中,该导线中的电流密度为8 A/mm2 ,则导线中流过的电流为( D )。
A、0.2A B、5A C、32A D、320A
根据 P2 公式(1—2) I=J×S=8×40=320(A)
21、流过导体单位截面积的( C )叫电流密度,其单位符号为A/mm2。P2 倒4—3——P3 1
A、电压 B、电量 C、电流 D、电荷
22、电源是将其他能量转换为( D )的装置。P3 8
A、电量 B、电压 C、电流 D、电能
23、( C )是衡量电源将其他能量转换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P3 8—9
A、电流 B、电压 C、电动势 D、电功率
24、电流在外电路中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 A )。P3 10—14
A、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B、从负载的正极流向负极
C、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D、从负载的负极流向正极
25、电源端电压表示电场力在( A )将单位正电荷由高电位移向低电位时所做的功。P3 11—12
A、外电路 B、内电路 C、整个电路 D、任意空间
26、在电源外部,正电荷是由( B )。P3 12
A、低电位移向高电位 B、高电位移向低电位
C、高电位移向参考电位 D、低电位移向参考电位
4、在电源内部,正电荷是由( A )。P3 13—14
A、低电位移向高电位 B、高电位移向低电位
C、高电位移向参考电位 D、低电位移向参考电位
27、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外力克服电场力把单位( B )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P3 13—14
A、负电荷 B、正电荷 C、电子 D、正离子
28、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外力克服电场力把单位正电荷在电源内部( B )所做的功。P3 13—14
A、从正极移到负极 B、从负极移到正极
C、从首端移到尾端 D、从中间移到外壳
29、在电源内部,电动势的方向( D )。P3 13—14
A、从正极指向负极 B、从首端指向尾端
C、从外壳指向中间 D、从负极指向正极
30、在电源内部,电动势的方向与电源内( A )的方向相同。P3 13—14
A、电流 B、电压 C、电场 D、磁场
31、同一个电源的正极电位( A )。P3 15
A、比负极高 B、比负极低 C、和负极相同 D、不确定
32、当电路开路时电源端电压在数值上等于( B )。P3 16
A、零 B、电源的电动势 C、电源内阻的电压 D、无法确定
33、电路中,导体对( C )呈现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用参数R表示。P3 倒10—8
A、电压 B、电量 C、电流 D、电流密度
34、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其导电性能( B )。P3 倒9
A、越好 B、越差 C、不变 D、不确定
35、电阻的单位是( B ),符号表示为Ω。P3 倒8
A、库伦 B、欧姆 C、伏特 D、安培
36、电阻率ρ的单位是( A )。P3 倒4
A、欧姆·米 B、西门子·米 C、欧姆/米 D、安培/米
37、求导体电阻大小的表达式为( B )。P3 公式(1—3)
A、R=ρLs B、R=ρL/s C、R=ρs/L D、R=Ls/ρ
38、当导体材料及导体截面确定之后,如果导体长度越短,则导体的电阻值( C )。P3 公式(1—3)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D、不确定
39、关于某一类导体材料的电阻,( A ),导体的电阻越大。P3 公式(1—3)
A、导体长度越长,截面积越小 B、导体长度越长,截面积越大
C、导体长度越短,截面积越小 D、导体长度越短,截面积越大
40、导体的电阻越小,则其电导就( B )。P4 5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D、不确定
41、导体的电导越大,表示该导体的导电性能( C )。P4 5
A、不变 B、越差 C、越好 D、不确定
42、用于分析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端电压关系的定律称为( C )。P4 10 及 公式(1—5)
A、全电路欧姆定律 B、电磁感应定律
C、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D、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D )。P4 公式(1—5)
A、I=UR B、I=R/U C、R=I/U D、I=U/R
43、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表明,当电阻一定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与该电阻两端的电压( A )。P4 公式(1—5)
A、成正比 B、成反比 C、符合正弦规律 D、符合余弦规律
44、已知一部分电路的端电压为10V,电阻为5Ω,则电路的电流为( B )A。
A、1 B、2 C、5 D、10
根据 P4 公式(1—5) 则电流 I=U/R = 10/5 =2(A)
45、已知电路的端电压为12V,电流为2A,则该电路电阻为( B )Ω。
A、0.16 B、6 C、10 D、24
根据 P4 公式(1—5) 则电流R =U/I = 12/2 =6(Ω)
46、已知电路的端电压为18V,电流为6A,则该电路电阻为( C )Ω。
A、12 B、108 C、3 D、24
根据 P4 公式(1—5) 则电流R =U/I = 18/6 =3(Ω)
47、已知电路的电流为4A,电阻为10Ω,则该电路端电压为( D )V。
A、0.4 B、2.5 C、6 D、40
根据 P4 公式(1—5) 则电源端电压 U=I×R= 4×10 =40(V)
56、当电源电动势为E,电源内阻为r0,外接负载电阻为R时,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D )。P5 公式(1—6)
A、I=R/(E+r0) B、I=(R+r0)/E
C、I=E/R D、I=E/(R+r0)
1、全电路欧姆定律表明,在闭合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与电源电动势( A ),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P5 倒11—9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正弦规律 D、不确定
57、全电路欧姆定律表明, 在闭合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 B )。P5 倒11—9
A、正比 B、反比 C、正弦规律 D、不确定
58、用于分析回路电流与电源电动势关系的定律称为( A )。P5 倒11—9
A、全电路欧姆定律 B、电磁感应定律
C、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D、基尔霍夫定律
49、当电源内阻为零时,电源端电压( B )电源电动势。P5 公式(1—6)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远小于
50、电路闭合时,电源的端电压( C )电源电动势减去电源的内阻压降。P5 公式(1—6)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远大于
4、在闭合电路中,当电源电动势大小和内阻大小一定时,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则电源端电压的数值( A )。P5 公式(1—6)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不一定
4、在电路中,电源产生的功率( C )负载消耗功率与内阻损耗的功率之和。P5 由公式(1—6)推导可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确定
51、在电路中,负载消耗功率等于电源产生的功率与内阻损耗的功率( B )。P5 由公式(1—6)推导可知
A、之和 B、之差 C、之积 D、之商
52、在电路中,内阻损耗的功率等于电源产生的功率与负载消耗功率( B )。P5 由公式(1—6)推导可知
A、之和 B、之差 C、之积 D、之商
48、已知电源内阻为4Ω,外接负载电阻为10Ω,电路电流为5A,则电源端电压为( C )V。
A、20 B、20 C、50 D、70
根据 P4 公式(1—5) 则电源端电压 U=I×R= 5×10 =50(V)
3、已知电源内阻为1Ω,外接负载电阻为8Ω,电路电流为5A,则电源电动势为( D )V。
A、5 B、40 C、40 D、45
根据 P5 公式(1—6) I=E/R+R0 则电动势E=I×(R+R0)=5×(8+1)=45(V)
53、已知电源电动势为24V,电源内阻为2Ω,外接负载电阻为6Ω,则电路电流为( A )A。
A、3 B、4 C、6 D、12
根据 P5 公式(1—6) 则电流 I=E/R+R0 = 24/6+2 =3(A)
54、已知电源电动势为30V,电源内阻为2Ω,外接负载电阻为8Ω,则电源端电压为( D )V。
A、6 B、12 C、20 D、24
根据 P5 公式(1—6) 则电流 I=E/R+R0=30/2+8=3(A)
端电压 U=I×R =3×8=24(V)
55、已知电源电动势为50V,电源内阻为5Ω,外接负载电阻为20Ω,则电源端电压为( A )V。
A、40 B、25 C、20 D、24
根据 P5 公式(1—6) 则电流 I=E/R+R0=50/5+20=2(A)
端电压 U=I×R =2×20=40(V)
59、在电路中,电阻的联接方法主要有( D )。P6 2
A、串联和并联 B、并联和混联 C、串联和混联 D、串联、并联和混联
60、在电路中,将两个及以上的电阻按头尾相接的顺序连接起来,称为电阻的( A )。P6 4—5
A、串联 B、混联 C、并联 D、星形连接
61、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当两个电阻阻值不相等时,则( D )。P6 倒13
A、电阻大的电流小 B、电阻小的电流小
C、电阻大的电流大 D、两电阻的电流相等
62、在电阻串的电路中,各串联电阻上的电流( B )。P6 倒13
A、数值不相等 B、方向相同 C、方向不同 D、不确定
63、已知在四个电阻串联的电路中,通过其中一个电阻的电流为10A,则该电路中的电流为( B )A。P6 倒13
A、2.5 B、10 C、20 D、40
5、已知在三个电阻串联的电路中,各电阻的端电压分别为4V、5V和9V,则电路的端电压等于( C )V。
P6 倒10—9 公式(1—8)
A、6 B、9 C、18 D、24
64、几个不等值的电阻串联,则( C )。P6 倒8—7
A、电阻大的端电压小 B、电阻小的端电压大
C、电阻小的端电压小 D、各电阻的电压相等
65、在电路中,将两个及以上的电阻的一端全部联接在一点上,而另一端全部连接在另一点上,这样的联接称为电阻的( B )。P6 倒3—1
A、串联 B、并联 C、混联 D、三角形连接
66、在电阻并联的电路中,电路的端电压U等于( B )。P7 2
A、各并联支路端电压的平均值 B、各并联支路的端电压
C、各并联支路的端电压之和 D、各并联支路端电压的最大值
4、在电阻并联的电路中,电路的电流等于( C )。P7 4
A、各并联支路电流的平均值 B、各并联支路的电流
C、各并联支路的电流之和 D、各并联支路电流的最大值
67、在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中,已知三条并联支路的电流分别为4A、8A和15A,则电路的电流等于( D )A。P7 4
A、9 B、15 C、24 D、27
根据 P7 公式(1—11) I=I1+I2+I3+···+In=4+8+15=27(A)
68、在电阻并联的电路中,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D )。P7 8—9
A、各并联支路电阻的最大值 B、各并联支路电阻
C、各并联支路电阻之和 D、各并联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69、两个及多个阻值相等的电阻并联,其等效电阻(即总电阻)( B )各并联支路的电阻值。 P7 公式(1—13)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确定
70、两个电阻值为R的等值电阻并联,其等效电阻(即总电阻)等于( A )Ω。 P7 公式(1—13)
A、0.5R B、R C、1.5R D、2R
71、在电路中,既有电阻的并联,又有电阻的串联,这样的电路称为( C )电路。P7 倒10—9
A、串联 B、并联 C、混联 D、三角形连接
72、最简单的电路由电源、( C )和连接导线四部分组成。P8 倒4—3
A、电灯和开关 B、变压器和负荷 C、负荷和开关 D、变压器和配电所
73、开关闭合,电路构成闭合回路,电路中有( B )流过。P9 1
A、电压 B、电流 C、涡流 D、电功率
74、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值比正常时的电流值( A )。P9 6—7
A、大很多倍 B、小 C、一样大 D、小很多倍
75、电路处于( C )状态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为过大而造成损坏电源、烧毁导线,甚至造成火灾等严重事故。P9 6—7
A、通路 B、断路 C、短路 D、开路
76、在工作中,电能的常用单位符号是( C )。P9 倒12—11
A、W B、kW C、kW·h D、W·s
77、灯泡通电的时间越长,则( B )。P9 公式(1—14)
A、消耗的电能就越少 B、消耗的电能就越多
C、产生的电能就越少 D、产生的电能就越多
3、在电路中,负载功率与其通电时间t的乘积称为( D )。P9 公式(1—16)
A、负载产生的电能W B、负载消耗的有功功率P
C、负载消耗的无功功率Q D、负载消耗的电能W
78、以下关于电功率P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B )。P9 公式(1—16)
A、P=I2Rt B、P=W/t C、P=UIt D、W=U2t/R
79、已知某一设备用电10h后消耗的电能为5kWh,则其电功率为( D )。
A、10Kw B、5kW C、2kW D、0.5kW
根据 P9 公式(1—16)P=W/t=5/10=0.5(kW)
81、电功率的常用单位符号是( A )。P9 倒4
A、W B、kW·h C、J D、W·s
82、小磁针转动静止后指北的一端叫( B )极。P10 7—9
A、M B、N C、S D、T
83、小磁针转动静止后指南的一端叫( C )极。P10 7—9
A、M B、N C、S D、T
84、同性磁极相互( B )。P10 10
A、吸引 B、排斥 C、无作用力 D、不能确定
2、异性磁极相互( A )。P10 10
A、吸引 B、排斥 C、无作用力 D、不能确定
85、规定在磁体外部,磁力线的方向是( B )。P11 1
A、由S极到达N极 B、由N极到达S极
C、由N极出发到无穷远处 D、由S极出发到无穷远处
1、规定在磁体内部,磁力线的方向是( A )。P11 1-2
A、由S极到达N极 B、由N极到达S极
C、由N极出发到无穷远处 D、由S极出发到无穷远处
86、磁力线上某点的( D )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P11 4
A、法线方向 B、正方向 C、反方向 D、切线方向
87、磁场中磁力线在某区域的密度与该区域的磁场强弱( A )。P11 8—10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成正弦规律 D、无关系
88、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通常采用( C )进行判定。P11 倒4—3
A、左手螺旋定则 B、安培环路定理 C、右手螺旋定则 D、楞次定律
89、右手螺旋定则可以用于已知磁场的方向来判断( D )。P11 倒4—1
A、电磁力的方向 B、电动势方向 C、电场的方向 D、产生磁场的电流方向
5、右手螺旋定则可以用于已知电流方向来判断( B )。P11 倒4—1
A、电磁力的方向 B、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 C、电动势方向 D、电场的方向
90、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长直载流导线的磁场时,右手握住导线,伸直拇指,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四指环绕的方向为( B )。
P11 倒2—1
A、电磁力的方向 B、磁场的方向 C、电场的方向 D、电场力的方向
91、直载流导线周围磁力线的形状和特点是( D )。P11 倒2—1
A、不环绕导线的椭圆形 B、不环绕导线的同心圆
C、环绕导线的椭圆形 D、环绕导线的同心圆
92、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载流线圈的磁场时,右手握住线圈,伸直拇指,四指的螺旋方向为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为( A )。
P12 5—7
A、N极方向 B、S极方向 C、电磁力方向 D、电场方向
93、磁通的单位1Wb(韦)= ( C )Mx(麦)。P12 倒10
A、104 B、106 C、108 D、1012
94、表示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 C )。P12 倒6
A、磁通 B、磁力线 C、磁感应强度 D、电磁力
95、磁场中某点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就是该点( B )的切线方向。P12 倒5
A、磁通 B、磁力线 C、电磁力 D、磁场强度
96、在均匀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可用( C )表示。P12 倒3—2 公式(1—17)
A、B=Ф B、B=ФS C、B=Ф/S D、B=S/Ф
97、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称为通过该面积的( C )。P12 倒2 公式(1—17)
A、电磁力F B、电场强度E C、磁通量F D、磁场强度H
98、在磁感应强度B=0.8T的均匀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一面积S=0.2m2的平面单匝线圈,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 A )Wb。
A、0.16 B、0.25 C、0.32 D、4
P12 (1—17) 公式:B=φ/S φ= B S=0.8×0.2=0.16(Wb)
99、在磁感应强度B=8.8T的均匀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一面积S=0.4m2的平面单匝线圈,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 D )Wb。
A、0.52 B、0.352 C、0.16 D、3.52
P12 (1—17) 公式:B=φ/S φ= B S=8.8×0.4=3.52(Wb)
100、关于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正确的说法是( A )。P12 倒6 公式(1—17)及 P13 倒13
A、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都是表征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
B、磁场强度的大小等于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与磁介质导磁率µ的乘积
C、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奥斯特”, 磁场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
D、磁场强度H的方向和所在点的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相反
101、关于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错误的说法是( D )。P12 公式(1—17)
A、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都是表征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
B、磁场强度与磁介质性质有关
C、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
D、磁感应强度与磁介质性质有关
102、表征磁介质导磁性能的物理量,叫做( A )。P13 5—6
A、导磁率 B、磁通 C、磁感应强度 D、磁场强度
103、真空的磁导率为( C )。P13 7
A、2π×10-7H/m B、3π×10-7H/m C、4π×10-7H/m D、5π×10-7H/m
104、相对导磁率小于1的物质叫( C )。P13 10
A、顺磁性物质 B、铁磁性物质 C、反磁性物质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05、银是一种( A )磁性物质。P13 10
A、反 B、顺 C、铁 D、永
106、铝是一种( B )磁性物质。P13 11
A、反 B、顺 C、铁 D、永
107、铁磁性物质的相对导磁率( D )。P13 12
A、略小于1 B、略大于1 C、等于1 D、远大于1
108、镍是一种( C )磁性物质。P13 12—13
A、反 B、顺 C、铁 D、永
1、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等的铁芯,以及电磁铁等都采用( C )磁性物质。P13 14—15
A、反 B、顺 C、铁 D、永
109、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与磁导率的比值,称为该点的( C )。P13 倒13—12
A、电磁力F B、磁通量F C、磁场强度H D、磁感应强度B
4、磁场强度的单位符号是( D )。P13 倒10
A、Wb B、T C、H/m D、A/m
110、A/M 是( D )的单位符号。P13 倒10
A、磁通 B、导磁率 C、磁感应强度 D、磁场强度
3、磁场强度的单位1奥斯特=( C ) 安/米。P13 倒10—9
A、40 B、60 C、80 D、100
111、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导体内就会产生( A )。P13 倒5—4
A、感应电动势 B、电流 C、磁场 D、电感
4、导体处于变化的磁场中时,导体内会产生( C )。P13 倒5—4
A、电阻 B、电流 C、感应电动势 D、电感
112、对于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直导体来说,感应电动势可用( A ) 公式计算。P13 倒1——P14 1 公式(1—19)
A、e=BLvsinα B、e=BSvsinα C、e=BLvcosα D、e=BSvcosα
113、一直导体与磁场磁力线垂直的方向运动,磁感应强度B为5T,导体切割磁力线速度为v为1m/s,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L为2m。则感应电动势e为( B ) V。
A、5 B、10 C、15 D、20
根据 P14 公式(1—19) e=BυLsinα=5×1×2×sin900=10(V)
114、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可以知道,导体切割磁力线的运动速度越快,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 C )。P14 公式(1—19)
A、越小 B、不变 C、越大 D、不确定
115、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可以知道,当导体的切割速度和切割长度一定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大,则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
( C )。P14 公式(1—19)
A、越小 B、不变 C、越大 D、不确定
116、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可以知道,当导体的切割速度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一定时,导线的切割长度越短,则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
( A )。P14 公式(1—19)
A、越小 B、不变 C、越大 D、不确定
117、直导体垂直于磁力线运动时,感应电动势e( A )。P14 8—9
A、最大 B、最小 C、为0 D、不确定
118、感应电动势e最大时,直导体( C )于磁力线做切割运动。P14 8—9
A、平行 B、成600角 C、垂直 D、不确定
119、判断导体内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时,应使用( B )。P14 10
A、左手定则 B、右手定则 C、顺时针定则 D、逆时针定则
120、应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时,姆指所指的是( A )。P14 10—12
A、导线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
B、导线受力后的运动方向
C、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D、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121、应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时,四指的方向是( C )。P14 10—12
A、导线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
B、导线受力后的运动方向
C、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D、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122、判断导体上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时,( D )所指的方向为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向。P14 10—12
A、左手大姆指 B、右手大姆指 C、左手四指 D、右手四指
123、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的速度愈快,则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就( C )。P14 倒7—6
A、越小 B、不变 C、越大 D、不确定
124、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D )。P14 倒4 及 公式(1—20)
A、回路中的磁通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一定越高
B、回路中包围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高
C、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率越大,感应电动势越高
D、当磁通量变化到零时,感应电动势必为零
125、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D )。P14 倒4 及 公式(1—20)
A、电磁感应是发电机、变压器工作的理论基础
B、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线圈中磁通变化速率
C、N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其单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的N倍
D、回路中的磁通变化量越大,感应电动势一定越高
126、设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为Ф,则对N匝线圈,其感应电动势为( C )。P14 倒1 公式(1—21)
A、e=-△Ф∕△t B、e=-N△t∕△Ф
C、e=-N△Ф∕△t D、e=-△t∕△Ф
127、用楞次定律可判断感应电动势(电流)的( B )。P15 倒12—11
A、强弱 B、方向 C、大小 D、大小和方向
128、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 D )。P15 倒8—7
A、顺应原来电流的变化 B、阻碍原来电流的变化
C、顺应原来磁通量的变化 D、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变化
129、当磁感应强度、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导体与磁力线的夹角一定时,( B )越大,则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越大。P15 倒2 及 P16 公式(1—22)
A、电压U B、电流I C、电阻Ω D、电感L
5、电磁力的大小与导体所处的磁感应强度,导体在磁场中的长度和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乘积( C )。P16 公式(1—22)
A、无关系 B、成反比 C、成正比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30、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与其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 A )。P16 公式(1—22)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系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31、在磁感应强度为5T的均匀磁场中,有一条长0.2m的通电直导线,其中电流为3A,电流方向跟磁场方向垂直。则该通电直导线所受的作用力为( C )N。
A、0 B、1.5 C、3 D、6
P16 (1—22) 公式:F=BILsinα=5×3×0.2×1=3(N)
132、在磁感应强度为10T的均匀磁场中,有一条长0.3m的通电直导线,其中电流为3A,电流方向跟磁场方向垂直。则该通电直导线所受的作用力为( D )N。
A、10 B、4 C、3 D、9
P16 (1—22) 公式:F=BILsinα=10×3×0.3×1=9(N)
133、当通电直导体与磁力线的方向平行时,该直导体( A )。P16 8—9
A、所受的磁力为零 B、所受的磁力最大
C、所受的电场力为零 D、所受的电场力最大
134、当通电直导体与磁力线的方向垂直时,该直导体( B )。P16 10—11
A、所受的磁力为零 B、所受的磁力最大
C、所受的电场力为零 D、所受的电场力最大
135、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可用( A )判断。P16 12
A、左手定则 B、右手定则
C、楞次定律 D、安培环路定理
136、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时,大拇指所指方向是( B )。P16 12—14
A、磁力线方向 B、导体受力方向
C、电场的方向 D、电流方向
137、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时,四指指向( C )。P16 12—14
A、磁力线方向 B、导体受力方向
C、电流方向 D、电场的方向
4、当线圈中的电流( A )时,线圈两端产生自感电动势。P16 倒4—2
A、变化时 B、不变时 C、很大时 D、很小时
138、线圈自身电流变化在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B )。P16 倒2
A、互感电动势 B、自感电动势 C、交变电动势 D、电源电动势
139、由于导体本身的( B )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P16 倒2—1
A、磁场 B、电流 C、电阻 D、电量
140、当两个线圈放得很近,或两个线圈同绕在一个铁芯上时,如果其中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 B )。P17 倒3—1
A、自感电动势 B、互感电动势 C、交变电动势 D、电源电动势
141、在( A )中,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P18 4—5
A、直流电路 B、脉动直流电路 C、脉冲电路 D、交流电路
142、在( B )中,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P18 4—5
A、直流电路 B、正弦交流电路 C、脉冲电路 D、脉动直流电路
143、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电动势都是随时间( C )。P18 5—8
A、非周期性变化的 B、恒定不变的
C、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D、按余弦规律变化的
144、在正弦交流电的交变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参数是( A )。P18 倒9—7
A、瞬时值 B、最大值 C、有效值 D、平均值
145、关于交流电参数的表示,( A )说法是正确的。P18 倒9—8 及 P19 3—4
A、瞬时值常用小写字母表示,有效值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B、瞬时值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有效值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C、瞬时值和有效值都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D、瞬时值和有效值都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146、在正弦交流电的交变过程中,电流的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变化( D )。P18 倒6 及 P18 6—8
A、变大 B、变小 C、保持不变 D、按照正弦交变
147、交流电气设备的铭牌上所注明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都是指电压和电流的( C )。P19 3—4 及 低压老教材 P27 10—11
A、瞬时值 B、最大值 C、有效值 D、平均值
148、对于正弦交流电,最大值等于有效值的( B )倍。P19 公式(1—23)
A、1 B、
C、
D、2
149、有效值为220V的正弦交流电压,其最大值等于( C )。
A、220V B、280V C、311V D、380V
根据P19 公式(1—23)Um=
U=
×220=311V
150、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其周期是( B )s。P19 15—14
A、0.2 B、0.02 C、0.2 D、2
151、周期为0.01 s的交流电,其角频率是( A )rad/s。P19 公式(1—25)、公式(1—26)
A、628 B、314 C、157 D、78.5
152、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其角频率是( B )rad/s。P19 公式(1—26)
A、628 B、314 C、157 D、78.5
153、在纯电阻电路中,R两端的电压为U=Umsinωt(V),那么,通过R的电流为( C )A。P20 倒3—1
A、i=UmRsinω B、i=UmRsinωt
C、i=(Umsinωt)/R D、i=(Umcosωt)/R
154、在纯电阻的交流电路中,电流的有效值等于电压的有效值( A )电阻。P20 倒2—1
A、除以 B、乘以 C、加上 D、减去
155、在纯电阻电路中,电流和电压( A )。P21 2—3
A、同相位 B、反相位 C、相位差为π/2 D、相位差为π
156、在纯电阻的交流电路中,电路的有功功率( C )电路电流的有效值乘以电压的有效值。P21 10—12 公式(1—28)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57、在纯电阻的交流电路中,电路的有功功率等于电路( A )乘以电压的有效值。P21 10—12 公式(1—28)
A、电流的有效值 B、电阻的平方 C、电阻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58、在纯电阻电路中,交流电压的有效值U为120V,交流电流的有效值I为10A,则有功功率P为( C )kW。
A、12 B、1200 C、1.2 D、12000
根据 P21 公式(1—28)P=UI=120×10=1200W=1.2 kW
159、在纯电感的交流电路中,电流的相位滞后电压相位( C )。P21 倒6
A、30° B、60° C、90° D、180°
160、交流电路的频率越低,则电感元件的( A )。P21 公式(1—29)
A、感抗值越小 B、感抗值越大 C、容抗值越小 D、容抗值越大
161、在直流电路中,电感元件的( C )。P21 公式(1—29) 低压老教材 P34 倒5—4 ∵直流电路的 f 为0,∴XL=0
A、容抗值大于零 B、感抗值大于零 C、感抗值等于零 D、感抗值小于零
162、在纯电感交流电路中,电路的无功功率等于( B )。P23 2
A、电流乘以感抗 B、电流的平方乘以感抗
C、电压除以感抗 D、电压的平方乘以感抗
163、无功功率中的“无功”的含义是( D )的意思。P23 5—6
A、发出 B、消耗 C、无用 D、交换
3、在纯电容的交流电路中,电流的相位超前电压相位( C )。P23 倒5—4
A、30° B、60° C、90° D、180°
164、在纯电容的交流电路中,电压的相位滞后电流相位( C )。P23 倒5—4
A、300 B、600 C、900 D、1800
165、在纯电容的交流电路中,电压的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比值为( D )。P24 6—7
A、电阻 B、阻抗 C、感抗 D、容抗
166、在交流电路中,电容元件的容抗XC和其电容C( A )。P24 公式(1—31)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无关系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67、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元件的容抗值( D )。P24 公式(1—31)低压老教材 P36 5—6 ∵直流电路的 f 为0,∴XC无穷大
A、小于零 B、等于零 C、大于零 D、无穷大
168、在正弦交流纯电容电路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D )。P24 公式(1—32)
A、IC = UXC B、IC = U/C C、IC = XC/U D、IC = U/XC
169、已知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15V,通过该段电路的电流为8A,则该段电路的电功率P等于( C )W。
A、60 B、100 C、120 D、960
P25 表1—1中公式:P=UI=15×8=120(W)
170、已知一段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0W,通过该段电路的电流为4A,则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 D )V。
A、10 B、4 C、0.4 D、2.5
P25 表1—1中公式:P=UI 则:U= P/I=10/4=2.5(V)
2、已知一段电路的端电压为10V,该段电路的电阻为5,则该段电路的电功率为( D )W。
A、10 B、5 C、2 D、20
P25 表1—1中公式:P=U2/R= 102/5=20(W)
171、已知通过一段电路的电流为2A,该段电路的电阻为5,则该段电路的电功率为( C )W。
A、2 B、5 C、20 D、10
P25 表1—1中公式:P=I2×R = 22×5 =20(W)
172、当通过电阻R的电流I一定时,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P与( C )成正比。P25 表1—1中公式:P=I2R
A、电流U的大小 B、电导G的大小 C、电阻R的大小 D、电阻R2的大小
173、已知一段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9W,通过该段电路的电流为3A,则该段电路的电阻为( D )Ω。
A、3 B、3.3 C、0.3 D、1
P25 表1—1中公式:P=I2R 则R = P/I2 =9/32=1(Ω)
174、已知一段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0W, 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5V,则该段电路的电阻为( D )W。
A、10 B、2 C、5 D、2.5
P25 表1—1中公式:P=U2/R R =U2/P = 52/10 =2. 5(Ω)
175、已知一段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0W,该段电路的电阻为2.5Ω,则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 B )V。
A、10 B、5 C、4 D、2
P25 表1—1中 公式 P=U2/R U2=P×R=10×2. 5=25 U=5(V)
176、已知一段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50W,该段电路的电阻为2Ω,则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为( C )V。
A、100 B、20 C、10 D、25
P25 表1—1中 公式 P=U2/R U2=P×R=50×2=100 U=10(V)
177、在纯电感交流电路中,电路的无功功率( B )。P25 表1—1
A、小于电路电压与电流的有效值的乘积 B、等于电路电压与电流的有效值的乘积
C、大于电路电压与电流的有效值的乘积 D、等于零
5、在纯电感交流电路中,电路的( B )。P25 表1—1
A、有功功率大于零 B、有功功率等于零 C、有功功率小于零 D、无功功率等于零
178、在纯电容交流电路中,电路的( C )。P25 表1—1
A、有功功率小于零 B、有功功率大于零 C、有功功率等于零 D、无功功率等于零
3、阻抗Z的单位是( A )。P26 9—10
A、Ω B、H C、F D、T
179、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阻抗Z的计算公式为( C )。P26 公式(1—34)
A、
B、
C、
D、
180、在阻抗三角形中,电抗X的大小等于( C )。P26 倒9—8
A、XL B、XC C、XL-XC D、XC-XL
181、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 当 XL>Xc时,电路呈( B )。P26 倒6
A、纯电阻性质 B、感抗性质 C、容抗性质 D、阻抗性质
182、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 当XC>XL时,电路呈( C )。P26 倒5
A、纯电阻性质 B、感抗性质 C、容抗性质 D、阻抗性质
183、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当 XC=XL时,电路呈( A )。P26 倒4—3
A、纯电阻性质 B、感抗性质 C、容抗性质 D、阻抗性质
184、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总电流的有效值I等于总电压的有效值U除以电路中的( D )。P26 倒2—1
A、电阻R B、电抗X C、感抗XL D、阻抗Z
185、无功功率Q和视在功率S的比值可表示为( C )。P27 倒3 (1—38)
A、tgφ B、cosφ C、sinφ D、ctgφ
186、在感性负载交流电路中,采用( D )的方法可提高电路功率因数。P28 倒3—1
A、串联电阻 B、并联电阻 C、串联电容 D、并联电容
187、三相对称交流电源的特点是( C )。P30 12—13
A、三相电动势的幅值和频率相等,初相位互差900
B、三相电动势的幅值和频率不相等,初相位互差1200
C、三相电动势的幅值和频率相等,初相位互差1200
D、三相电动势的幅值和频率不相等,初相位互差900
188、初相位为“负”,表示正弦波形的起始点在坐标原点O点的( B )。P30 公式(1—42)、公式(1—43)、P31 图(1—28)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189、初相位为“正”,表示正弦波形的起始点在坐标原点O点的( A )。P30 公式(1—42)、公式(1—43)、P31 图(1—28)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5、三相电动势正序的顺序是( B )。P30 倒4—3
A、V、U、W B、U、V、W C、W、V、U D、U、W、V
190、在三相交流电路中,常用颜色( B )来表示U、V、W三相。P30 倒2—1
A、黄、红、绿 B、黄、绿、红 C、红、绿、黄 D、绿、红、黄
191、星形连接时三相电源的公共点叫三相电源的( C )。P31 倒6
A、接地点 B、参考点 C、中性点 D、短路点
192、关于380/220V市电系统,( A )说法是正确的。P32 1—3
A、220V是相电压,380V是线电压
B、220V是线电压,380V是相电压
C、220V和380V都是相电压
D、以上答案皆不对
193、关于380/220V市电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C )。P32 1—3
A、220V是相电压
B、380V是线电压
C、220V和380V都是相电压
D、380V是220V的倍
194、三相交流电源作Y形连接时,线电压UL与相电压Up的数值关系为( B )。P32 5—6
A、UL=U B、UL=Up C、UL=Up D、UL=3Up
195、三相交流电源作△形连接时,线电压UL与相电压Up的数值关系为( C )。P32 倒5—4
A、UL=U B、UL=Up C、UL=Up D、UL=3Up
196、三相电路中流过每相电源或每相负载的电流叫( B )。P33 倒10—9
A、线电流 B、相电流 C、额定电流 D、接地电流
197、三相交流电源作Y形连接时,线电流IL与相电流Ip的数值关系为( C )。P33 倒6—5
A、IL=Ip B、IL=Ip C、IL=Ip D、IL=3Ip
198、三相对称交流电源作△形连接时,线电流IL与相电流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