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辛弃疾(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

   发布日期:2022-07-26 13:45:05     手机:https://m.haocat.cn/yule/news7552.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鹧鸪天 辛弃疾(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人生在世,无论是学以致用,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执着的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仿佛大浪淘沙;功夫从难处做去,好像逆风鼓棹。凡事不怕艰难,却贵在坚持。而令人痛苦的事情却是,自己愿意持续付出,却不再具有机会。南宋

鹧鸪天 辛弃疾(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

鹧鸪天 辛弃疾(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

人生在世,无论是学以致用,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执着的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仿佛大浪淘沙;功夫从难处做去,好像逆风鼓棹。凡事不怕艰难,却贵在坚持。而令人痛苦的事情却是,自己愿意持续付出,却不再具有机会。

南宋有一位词人,文武双全,又高瞻远瞩,不仅不惧生死的考验,而且意志坚定。可是他却觉得,自己越是努力,反而会遭受越残酷的打击。万般无奈,才子经常赋词抒发愁闷。下面介绍辛弃疾的两首鹧鸪天,情感苍凉,读完令人肃然起敬。


鹧鸪天·博山寺作

南宋: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 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词人,他一心报国,却在朝堂受到排挤,只好暂时忍气吞声。宋孝宗淳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带湖,由于心情烦躁,便经常去周围的寺院散心。词人正值不惑之年,却不得已赋闲在家,心中的愁情可想而知,于是赋词抒发惆怅和悲苦。


稼轩年轻时曾披荆斩棘、独闯龙潭,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可是如今再也不能在通向京城的大道上驰骋,反而在山寺间流连。上阕开篇抒发议论,“却 教山寺厌逢迎”,采用拟人手法,一个“厌”字,彰显出词人已经厌烦了闲居太久的无聊生活。

后两句化用典故,老子曾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词人也认为,自己虚度光阴,在有味与无 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其实稼轩内心非常渴望继续为国效力,哪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也毫不吝惜。


下阕表达自己的心情,他宁可保持独立人格,也不愿为了功名而趋炎附势。词人将松竹视为朋友,表达出其高洁的品质;他又把花鸟当作兄弟,看似充满恬淡情怀,其实都是反说之辞。

当别人谈笑风生时,词人却神情庄重。他并非故意收敛自己的情感,而是心忧社稷和苍生,所以便逐渐地从开朗豪迈,变得沉寂忧郁。“厌逢迎、却归耕”,以及“真朋友、好弟兄”,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境的变化、以及很多难以表达的悲戚之情。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创作于词人晚年,他闲居故里,遇到客人来访,谈起自己年轻时沙场征战之事,于是有感而发。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回忆过往,悲喜交加,但是那些悲伤的事情却更难以忘记。


上阕充满了激情,词人年轻时曾亲率精锐的骑兵,在夜幕降临之后,勇敢地渡过长江。天明时,当金兵还在检查装备,大军早已开始向敌人射箭。“银胡簶、金仆姑”,分别表示箭袋和箭。

词人难忘这段峥嵘岁月,将士们不惧艰辛、不畏死亡,因为心中有奔头,更希望为国为民,尽一份微薄之力。所以即使披肝沥胆,也在所不辞。

下阕抒写无尽的感慨,“春风不染白髭须”,含蓄地交代了词人已经鬓发斑白、力不从心;而“万字平戎策、东家种树书”的生动对比,揭示了词人的多少热情、多少心血,最后全部化作乌有,如何不让人觉得心酸?


辛弃疾的这两首词语气委婉,胸襟开阔,读完令人万分同情。第一首词借助典故抒怀,内心看似淡泊闲逸,却满溢着愤慨和怨恨。第二首词先扬后抑,先充满豪情,最后却情感苍凉,可谓既悲又壮。悲的是稼轩的坎坷经历,壮的是词人的广阔襟怀。

往事不堪回首,直令人倍感蹉跎。稼轩不是那种拿得起、放不下之辈,他担心和忧虑,并不为自己的锦绣前途,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荣辱。愚者笑他,智者疑之,可是他却一直胸襟坦荡,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令人肃然起敬!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yule/news75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娱乐运动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运动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