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2、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3、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4、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过这一关,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
5、到了宋朝科举进行了改革,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只考时政问答,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最后再从四书五经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作文。
6、到了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科举是最严密,难度最高的。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
7、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