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的观点-《溪山琴况》是一部什么著作?

   发布日期:2022-08-23 13:47:21     手机:https://m.haocat.cn/wenda/news92996.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徐上瀛(约1582〜1662年),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这部箸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

溪山琴况的观点-《溪山琴况》是一部什么著作?

徐上瀛(约1582〜1662年),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这部箸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 这二十四况是: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溪山琴况的观点是什么?徐上瀛提倡“往来动宕,恰如胶漆”演奏理论,使弦与指处于顺和的融洽关系中,由此达到“弦与指合”的技艺水准; 在演奏的熟练度与技法上要“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琴”,使乐曲的韵律合乎音乐的章法,从而达到手指与音韵相“和”,实现琴乐演奏中的技艺美; 最后,徐上瀛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理论,进一步加强“音与意合”的演奏境界,他在《溪山琴况》中说:“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这是一种对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体验,使审美感受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的肯定。 在琴乐“二十四况”中,具有理论核心意义的就是“和”。徐上瀛所说的“和”,并不是平淡无味的“淡和”,也并非庸然无所思,而是蕴含着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的“和”。 这也是《溪山琴况》琴乐美学思想中值得借鉴、吸收的精华。所以徐上瀛在卷首便提到“二十四况”中,“其所首重者,和也”。说明“和”况作为琴乐审美范畴之一,在琴学理论中具有其他著作无法替代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wenda/news9299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问答经验

推荐图文
推荐问答经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