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下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
伍子胥
中国有许多有益的格言,这些格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重的作用,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一条具有代表性的格言,这条格言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没仍有很好的警惕作用。好药吃起来有点苦,但是却能把病治好。有些话说出来不好听,但对将来的行动、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古今中外人人都喜欢好听话,因为听起来舒服、听起来高兴、听起来有成就感,听的多了就如同吸鸦片一样,一旦不听,全身难受,感觉浑身痒痒的,于是“拍马屁”这种人应时而生。这种人能说的天花乱坠、死的能说成活的、说到你心坎里,让你产生共鸣。这种人很不简单,特别善于奉诚,大多数是小人,关键时刻背后捅你一刀,让人防不胜防。还有一点这种人当官必定是贪钱好色,甚至通敌卖国。
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在长江流域有个国家经常打仗,一个吴国、另一个是越国。两个国家的争霸都与伍子胥、伯嚭有关。伍子胥与伯嚭何许人?他们两个都是楚国贵族,都是因家族被重臣陷害而逃亡。最终都逃忘到吴国,对楚国、对楚平王恨之入骨。因为同病相连的缘故,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伯嚭为大夫。接着二人同仇敌忾,利用吴国军队杀入楚国,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体,总算报了仇。
此后,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之间越来越远了。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托孤大臣,对吴王夫差忠心耿耿。但是,伍子胥性情急躁,敢子讲真话,惹的吴王很不高兴。伯嚭这个人说话灵活,善于迎合吴王,通常令吴王高兴不已,在吴王面前甚是吃香。
吴国与越国一战中,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伍子胥主张把越王杀了,而伯嚭主张放了。原来伯嚭收到大量厚礼及数个美女,导致伯嚭站在越王那边。在佰嚭的劝说下,吴王放了越王。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因越王之事让伯嚭耿耿于怀,于是伯嚭找个机会说伍子胥造反,吴王就令伍子胥自刎而死。可怜伍子胥忠心为吴国,却被吴王所杀。伯嚭风光无限,这个小人的日子也不长了。越国伐吴,吴王自杀,临死后悔不已,但已晚了,伯嚭也被越王所杀,小人得到了应有下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听忠言而偏听小人言必将灭亡。唐太宗是善于听忠言的典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皇帝,在位期间善于纳谏。魏征曾多次与李世民争的面红耳赤,但是每次皆以魏征让李世民接受自己意见为止,让李世民对魏征又敬又恨。正是李世民善于纳谏,励精图治使大唐很快繁荣起来。
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魏征就是自己的镜子。然而不久,因魏征举荐的候君集因谋反被杀,李世民把魏征的墓碑打碎。李世民已听不得意见,沉醉于长生不死之中,最终因吃丹药中毒而亡。
李世民一代英主,到后期竟听不进真言,可见真话、忠言让人接受是多么难。这恐怕就是小人那么盛行的原因吧。然而,光听那些虚伪、动听的话能让我们进步吗?能让我们不断成长吗?恐怕不能的,只有不断改正错误,才能更好的提高,别人都说我们这好、那行,我们是完美的,那岂不是神仙了。可惜我们不是神仙,而是一介凡人。我们应让别人说出来自己的错误,有了错误并不可怕,我们改正了,不就提高了。
我们在写作中要想不断的进步,就应该让别人说出不足之处,我们就可以好好分析一下,不足之处的原因,以免再犯。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当然我们说别人不足之处时要注意说话方式。有时因说活方式不对所产生的效果可能天地之别。我们很多领导、老板都爱好面子,当他正说的兴奋之时,可能我们一句领导你那一点不对,让领导尴尬之极,面红耳赤的。领导胸襟广的,不会与我们计较,但是那小心眼的领导,可能会给我们“穿小鞋”。我们可等会议结束后,没人的时候,说出问题,讲出道理,这样领导就很容易接受了。
说话语言艺术也非常重要。尤其面对上级领导时,我们提出不足之处时,讲究一下效果更佳。首先肯定领导讲的非常精釆,然而再说某一处是否说的不太恰当,就这样说您看如何?我们这样效果是否此单刀直入说领导不当之处更好点呢。
当我们面对发小,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时,说他们缺点时,可以直接说出来,不必绕一大圈再说。如果绕圈,反而显得生僻了。
无论如何,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我们敢于讲真话,少说空话、大话,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人负责。随着中国发展,敢于讲真话、敢于面对真理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祖国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