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发布日期:2022-07-19 12:35:45     手机:https://m.haocat.cn/wenda/news5879.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认识,同时表明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批评。孔子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点犯嘀咕。原因有二:一,巧言令色本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意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什么意思)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认识,同时表明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批评。孔子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点犯嘀咕。原因有二:

一,巧言令色本身有两种含义。朱熹《论语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笔者认为,巧与好不同,巧并非好,而是乖巧、巧妙之意。令与善不同,令并非善,而是变换之意。巧言令色,是指说话巧妙,脸色随着说话变来换去。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是言与色都是假的,都是装出来的。言是花言巧语,色是虚颜假色。二是言与色都是真的,都是真实情况的恰当表达。言是能言善辩,色是真颜真色。其中,花言巧语、虚颜假色是应当批评的,应当否定的;能言善辩、真颜真色是应当提倡的,应当肯定的。笼统地否定巧言令色是不对的。

二,即便是花言巧语、虚颜假色,也未必没有仁爱。花言巧语也可以由有仁爱之心的人表现出来。虚颜假色也是如此。这要看具体情景具体场合具体事情是什么样的。当然,还要看怎么样理解仁。如果仁是指仁爱之心,仁爱之行为,巧言令色是为了实施仁,表现仁,就大可不必横加指责。时代变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化的今天,商场、政治舞台、战场等的谈判都需要巧言令色的谈判高手,这些人在谈判桌上花言巧语,虚颜假色,在自己的集团内部却以爱人之心处之,对待父母、兄长也孝悌。巧言令色成了一个人个人能力的表现形式。

所以,笔者认为,孔子说的“巧言令色”指的是花言巧语、虚颜假色,关键一点,就是假。

从本章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要正确理解孔子的话。孔子在说某一句话时,可能是针对某种具体情况而言,《论语》只记孔子的话,不记具体情况,会导致后人在理解时出现偏差。具体情况下成立的道理,放在一般情况下未必成立。再就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人们的看法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变了。那时,人们认为正确的事,现在,人们未必这么认为。二是说话要把握好度。可以能言善辩,可以据理力争,但不能花言巧语,不能蒙骗他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把仁是什么搞清楚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所说的仁,还是孔子所说的仁吗?仁有哪些变化呢?

这里探讨一下仁的含义。百度词典解释仁的基本字义有三种:1.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如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如核桃仁儿。3. 姓。

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仁”这个字,《尚书》和《诗经》中在很少的场合出现这个字。春秋时代,仁字较多地被提起。例如,在《国语》中仁出现二十四次,基本意义都是爱人。在《左传》中,仁字出现三十三次,除了爱人这个意义外,还与忠、义、信、敏、孝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世道衰微。据司马迁统计,“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候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频繁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对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加以取舍、提炼,把仁从其它德性中选拔出来,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将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孔子使仁具有了广泛意义的哲学思想,成为一个基础性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父与子、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孔子的解释,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仁作为道德本身。仁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专指道德以及道德的总称。根据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不完全统计,在仁做为道德总称之下共有四十九个德目,其中每一个德目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仁的某一方面或侧面。“通观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曰爱、曰知、曰勇、曰恭、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慈、曰亲、曰善、曰温、曰良、曰俭、曰让、曰中、曰庸、曰恒、曰和、曰友、曰顺、曰礼、曰齐、曰庄、曰肃、曰悌、曰刚、曰毅、曰贞、曰谅、曰质、曰直、曰廉、曰洁、曰决、曰明、曰聪、曰清、曰谦、曰柔、曰愿、曰正、曰睿、曰义,皆仁体中所包之德也。”(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1篇上第65页)除上述广义的统帅所有德目外,它本身又作为德目之一,与爱联在一起,作仁爱解。

第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根据个人道德修养程度的不同,孔子把人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即:士、君子、圣人。针对这三类人如何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士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生活简朴,学习艰苦;二是不留恋家室乡土的安乐;三是志气远大、坚定,一辈子以行仁为己任;四是遇到危难时准备牺牲,遇到有利可得时想到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要敬,居丧时要哀。对君子的要求比对士的要求有所提高,包括五点:一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事前不定框框,处理时都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准则;二是君子以道义为根本。行为要礼貌,讲话要谦逊,完成任务要诚实;三是君子主张有原则的团结,反对勾结;小人只讲勾结,不讲有原则的团结;四是君子讲究有原则的和睦合作,但对不赞成的意见决不附和苟同,小人对不同意见随意附和苟同,但不讲有原则的和睦合作;五是君子自己问心无愧,既不忧愁也不恐惧。圣人是道德、智能、功绩至高无上的完人。作为仁的最高层次,圣人的具体要求没法提出来。对于做到仁的方法,孔子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就是说,广泛地占有知识(博学),坚定志向(笃志),对不懂的事情切实向人请教(切问),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进行周密思考(近思),仁的精神境界就体现在这里面了。

 第三,仁在政治上的实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治国之道,基本内容是克己复礼,即要战胜自己的私欲,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具体的办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治理国家上做到仁就是采用德治模式,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行这一模式,就一定能达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太平盛世。孔子虽然积极主张德治模式,但也不否定刑律作为补充。孔子说: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而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该观点混淆了仁与德的区别。孔子所说的仁,是人的情感,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爱。德是道德,是所有德目的总称。情感、道德与理性是人性的三个种类。德是仁这种情感的外化。仁、德、礼分别指情感、道德、法律。不能把仁等同于德。当然,现代社会的仁的含义与孔子讲的不同。现代社会的仁主要指仁爱,意思是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此仁非彼仁。现代社会的仁与孔子说的仁差别很大,其含义远远小于孔子说的仁。孔子说的仁,是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孔子把它定义为爱人。现在,我们翻译孔子的话,必须把仁翻译成现代的词汇,如果不翻译,或者翻译成仁爱,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孔子的意思。为了使现代人能够理解孔子所说的话,需要从现代词汇中寻找一个与孔子所说的仁相对应的词汇。笔者认为,孔子对仁的解释“爱人”一词在现代词语中的含义与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相近,翻译时可以将仁译为“爱”。也就是说,仁,就是爱,是对他人的爱,从人性的角度讲,是一种人的情感,意思是对人有很深地感情。

【笔者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虚颜假色的人很少有爱人之心,很少会实施爱人之行为。”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wenda/news58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问答经验

推荐图文
推荐问答经验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