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常德城区的一些地段开始热闹起来。黄色灯影下的大排档、卖鞋的、卖衣的、卖精品的地摊小贩吆喝着叫卖着……
作为夜市经济的一部分,“地摊经济”最近十分火爆。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对于受疫情冲击的流动商贩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小吃街的热闹场景。
夫妻搭档摆摊
“50元一双,谢绝还价。”在市城区水星楼商业小吃街,29岁的欧凯和妻子薛文芬在这里摆摊吆喝。
2011年,两人从学校毕业后,欧凯去了药店上班。薛文芬一直有个“生意梦”,想自主创业。于是,薛文芬在水星楼商业小吃街摆起了地摊。眼见薛文芬忙得不可开交,没过多久,欧凯也干脆辞职一起摆地摊。
“卖包、卖衣、卖腰带,开始卖什么亏什么。”谈及摆摊的经历,欧凯说两口子通过摸索,最终发现卖鞋比较赚钱。
为了拿到货源,两口子联系到温州的一个鞋厂,将订单报过去后,厂家从网上发货过来。
有的摊主把孩子也带到摊子上,一边摆摊,一边带孩子。
欧凯的摊位上,主要卖时尚女鞋,有几十种款式,价格最高60元一双,最便宜的不过20元。“一双鞋的利润不高,只有5至10元,我们主要靠着薄利多销。”两口子靠着卖鞋,渐渐卖出了门路,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有时一天最高可卖近百双鞋。
欧凯说,他们每天下午4点出摊,有时出摊更早,次日凌晨2点左右收摊。欧凯白天把儿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就把儿子接到摊位上来。
每天晚上9点多,欧凯先带着儿子回去,哄他睡觉,薛文芬则留在摊位上。
晚上12点之后,人流量就少了,薛文芬就开始忙着收摊、清货。他们在附近500米远的地方租用了一间仓库。薛文芬将货装好后,就用推车将货拉走。实在忙不过来时,当地保安也会过来搭把手。
在康娇的摊位上,顾客在挑选猪脚。
4年挣了一套房
“猪脚,好吃的卤猪脚。”在水星楼商业小吃街116号摊位,“女汉子”康娇吆喝着。
35岁的康娇是鼎城区黄土店人,从2013年开始在此处摆摊。刚开始并不是卖猪脚,她和丈夫陈康是靠着卖香煎米豆腐起家的。
康娇两口子从农村来到城市里打拼,摆地摊之前,康娇在餐馆里当服务员,陈康在厂里上班,一个月挣不到多少钱。陈康就想到摆摊卖香煎米豆腐。他自己在网上看了制作方法,再结合常德人的口味,摸索出自己的特色。“现煎的米豆腐外焦里嫩,口感非常好,1片起卖,从最开始的2元一片卖到3元一片。”康娇说,卖香煎米豆腐生意十分火爆,忙不过来时,都是她徒手搬运材料,一次能搬运一筐100多斤重的米豆腐。周围摆摊的人就送了她“女汉子”这个外号。
两口子踏实肯干,一年除开销外,可纯赚10多万元。经过4年打拼,两口子2017年在东升小学对面买了一套二手房。
由于生意火爆,去年,陈康还在长沙太平街美食城内租了一个小摊位,将常德的香煎米豆腐卖到长沙去。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生意难以维持,3月初,陈康不得不“打道回府”。
去年,我市打响蓝天保卫战,对水星楼商业街小吃街进行集中整治。
因为不能生明火,康娇在不远处和其他3个摊主合伙租了一间门面,在门面内制作香煎米豆腐,顾客点单后,再送到摊位上来。为了多赚钱,陈康又去学了秘制卤猪脚,无油烟无明火,卤好之后直接可在摊位上卖。
“我们两个加起来,一个月挣得1万多元,勉强维持生计。”摆了几年夜市地摊,康娇显得有些疲惫。两口子回到家都累到不想说话,洗漱完后上床就睡到天亮。他们也很少陪伴两个孩子。无奈之下,两口子不得不把上三年级的儿子扔给学校周围的托管机构,2岁大的女儿则给父母带。
一谈到孩子,康娇又觉得,工作很累但生活还是快乐的,她又有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