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全是“纸上谈兵”,失败也是现实所逼。 误读: “纸上谈兵”出于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括,这似乎也成了他在历史中的代名词。赵括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他一人背负了赵国衰败、40余万将士失去生命的责任。对于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全是“纸上谈兵”,失败也是现实所逼。 误读: “纸上谈兵”出于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括,这似乎也成了他在历史中的代名词。赵括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他一人背负了赵国衰败、40余万将士失去生命的责任。对于这位生前位高权重的将军,赵国却无人为之立传,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也略过了他。 然而,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难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对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利,赵括真的要承担全部责任吗?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赵括纵然在指挥中犯过一些错误,但也不能将全部责任都归结在他的“纸上谈兵”上。 正解: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因为受到平原君举荐而得到赵王的重用,主管全国赋税,后又解瘀与之围,大败秦军。因此,赵奢与蔺相如、廉颇成为赵国的三根顶梁之柱,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括出身名门,自幼就熟读兵书,对军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时代即随父亲出战。 尽管如此,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之始,赵括也没有任何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军队中他更多地扮演了军师的角色。 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龄进攻韩国上党地区,并且顺利地占领该地区,但是上党地区早在两年前已归属于赵国,此次秦进攻上党,赵孝成王就派名将廉颇出战,廉颇驻军长平,与秦军交战,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消耗坚守战略,秦军不断吞食赵军,完全占领了上党地区,这对赵国都城邯郸十分不利。 因此,赵国内部出现了混乱,不断有人提出建议,换下廉颇。最终,赵王听取乐毅的建议,由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秦军。赵括率领40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终,赵括突围不成,战死长平,40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值得注意是,赵括虽然有跟随赵奢出征的经历,但是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带兵打仗的经验。他虽有谋略,但是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以前大大小小的战役之中,他都没有机会得到重用,大多数战功只是靠“军师”而得来的。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赵括上阵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其次,赵军在经过长久的持久战之后,早已疲惫不堪。赵国的国力也在逐渐削弱,此外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导致大量人才被埋没,这其中也包括赵括O 再次,赵括上任以后,大量修订军纪,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这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是赵括经验不足的表现。临阵易帅,这样的临阵改革只会带来更多弊端。 另外,这点是最能直接证明赵括是否是“纸上谈兵”的关键,即赵拓在战役之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赵括依据战术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赵军,控制沁水西岸一带,再向西进攻秦军,配合自己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 但是,赵括沁水西岸的赵军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当赵括大军一路追赶不断向西撤退的秦军至沁水河东岸时,不但没有消灭秦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之中。其实,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 赵括在战争中的确犯了一些错误,错误的原因在于其经验不足。但是深纠其因,也是由于赵国国内权臣舞弊,人才得不到重用有关。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全是“纸上谈兵”,失败也是现实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