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中国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宁波上演)
《赵氏孤儿》演出剧照。记者胡龙召摄
“我不能看见黑暗欺压星光,因为我心也要一直点亮;风暴随时会将我灭亡,但是善良从未荒凉……”
7月9日晚,由上海知名戏剧导演徐俊领衔、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创作的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火爆开场。古老的中国经典,全新的当代演绎,这部被大家期待已久的原创作品,终于呈现在了甬城观众的面前。“眼睛的每一秒,都没法离开舞台。”观众评价说。
“中英混血”打造出史诗级音乐剧
《赵氏孤儿》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悲剧,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讲述了晋国上卿赵盾家族惨遭屠戮,医生程婴献出亲生孩子换得“赵氏孤儿”平安,抚养他长大并助其复仇的传奇。1731年,经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法文版本《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成为第一部传入西方的中国戏剧作品。在西方,人们也将这部不朽戏剧称为“中国孤儿”。
此次由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全新原创音乐剧作品《赵氏孤儿》可谓“中英混血”。该剧取材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原著《赵氏孤儿》,基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詹姆斯·芬顿同名话剧本改编。
曾执导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白蛇惊变》的导演徐俊,此次邀请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金圣华、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主任彭镜禧、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达、香港著名设计师张叔平等参与音乐剧《赵氏孤儿》创作,在抽象而充满哲学感的舞台上,重新演绎了这部中国传奇。
故事的画卷推出,程婴、屠岸贾、程勃等一众人物定格于画框之中。时光倒流,命运被包裹在古老的“复仇”故事里。考验之下,每一个人面临选择,有人大义赴死无所畏惧,有人忍辱负重煎熬等待,有人怀着破碎之心不再入眠,有人偷天换日终败于自己的权谋,有人在迷雾中长大赫然遭遇真相……选择的一刹那,他们的人生路,向未知处伸展、交错。
《赵氏孤儿》全剧共26个唱段,整体风格恢弘大气,其中既有“江山何其大,英雄渺如沙” “月弯如钩多锐利,露珠闪闪照斜坡”这样的雄壮悲歌,也有“飞龙睡在瓦片上,月光映海棠”这样温情脉脉的时刻。音乐磅礴与细腻交织,歌词也充满了历史的意境,直抵人心。
5月27日起,《赵氏孤儿》在上海完成了首演,并一口气连演了10场,之后转战南京演出了3场。7月9日-10日,该剧全国巡演第二站来到宁波,接下来是杭州、苏州等城市。昨晚,不少宁波周边城市的粉丝都赶来追剧。
让中国伟大的悲剧发出现代的光芒
演出开始前,《赵氏孤儿》主创团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导演徐俊表示,《赵氏孤儿》是中国一部伟大的悲剧,这部剧在300年前就被欧洲翻译过去,大文豪伏尔泰、歌德都进行了不同版本的翻译。300年来,这部剧在欧洲也不断地上演,且长演不衰。“我们今天来演这部剧,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徐俊说,通过这部剧,接通世界的艺术语汇,使得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让全世界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它。“所以我们也是怀着对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让这部中国伟大的悲剧,能够发出现代的光芒。“
“音乐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原著《赵氏孤儿》,并基于201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诗人詹姆斯·芬顿同名话剧本改编。其实我一直想做《赵氏孤儿》的音乐剧,后来发现了这个剧本,一下给我解决了一直想解决的两个难题:即‘亲子岂可死’与‘养父岂可杀’的悖论和困境。”徐俊说,詹姆斯·芬顿的文本对这两个情节做了很好的诠释,注入了很多现代的关照,诗人的诗情结合,很有现代感,所以说这部老戏却有新的新意。
如何把古典IP打造为当代的“爆款”?有何成功密码?徐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然而打造这部剧,并没有成功的秘诀可言。
徐俊说,如今他们已经建立起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信心。他们要告诉观众,中国的原创剧也能向世界最好的音乐剧水平看齐,甚至可以说超越。
徐俊表示,中国音乐剧30年的发展历程不长也不短,“成长要比话剧快。”徐俊说,此次观众的反响也证实了这一点,30年这个时间是值得纪念的。相信未来的30年,中国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剧精品出来。“这部剧成为爆款,我们也是有信心的。”徐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