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从小就聪敏好学,六岁能写文章,九岁开始研读并批改《汉书》,十六岁就成为唐朝最年轻的朝廷命官。他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是不可多得的文坛和诗坛奇才,也是唯一可以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坛天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王勃又被公认为“初唐四杰”之首。他在文章方面的代表作,当属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他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天复习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三秦之地,幅员辽阔,拱卫着巍巍的京城长安;举目远眺,风烟迷茫,有着五个渡口的蜀州,却在那望也望不到的迢迢远方。在这个即将与您告别的时刻,心里难免有些依依不舍;你我命运,何其相似,都是为了仕途而奔波,常年漂流在外,远离家乡。只要朋友之间相互知心知己,心中彼此挂牵,四海之内都不觉遥远;即便您远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感觉就在眼前,因为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前面就是岔道口了,不必为了即将到来的分手而感伤;好在我们都是大老爷们,实在不用那些儿女情长,哭哭啼啼,泪洒衣裳,我们要潇洒地挥手告别。
这首诗最著名的句子,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送别诗的伤怀风格不同,含义非常深刻。一方面,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极富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结合到广大条友在头条平台上的交往,我觉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而且,相互都不认识,但是,我们通过文字交流,彼此之间,逐步加深了认识,逐步加深了友谊,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却拉近到一屏之间的距离,仿佛就在眼前,因为,我们视彼此为知己,视彼此为感情依托。最后,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2020年11月29号下午
《从军行》
杨炯,唐代诗人。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恃才傲物,因讥刺朝政而遭人忌恨,仕途不顺,大部分时间官职低微。四十二岁秋后出任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享年四十五岁,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据记载,杨炯存世之作三十余首,是“初唐四杰”中作品最少的。但他的诗歌成就却非常突出。不论哪一种题材,都能够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更是有评论者认为,杨炯在“四杰”中的地位绝不亚于王勃。
以前我仅收录了“初唐四杰”其他三人的代表作,今天补录并学习杨炯的《从军行》,原文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的大意是:千里之外的边塞燃起烽火,边防告急的军情报告传到长安。能人志士们心中再也无法平静,人人跃跃欲试。奉命出征的将帅刚出了皇宫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塞外敌方据点。大雪纷飞下,天昏地暗,连军旗都失去了鲜艳的色彩。耳边狂风骤起,夹杂着战鼓声声,震耳欲聋。我宁愿做个小小的百夫长,带头冲锋陷阵,浴血拼杀。都胜过做一介书生,守着笔砚,一世无成。
唐高宗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此诗以发泄牢骚。
杨炯这首《从军行》是一首经典边塞诗。此诗描写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杨炯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并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从而使此诗具有明快的节奏,有力地凸显出主人公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纵观全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我们足以看出杨炯确实笔力不俗,可见其艺术功力之高。从全诗结构上来看,前六句就像一幕幕电影画面一样,从烽火传京城,到将士的反应,再到兵士出城、铁骑围敌,一句一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是干净而有力。 而从意境上来看,无论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还是环境的渲染都是非常到位的。最难的是全诗在遣词造句上,十分对仗工整,一字不可更改。
提起“初唐四杰”的杨炯,很多人都说他很嚣张。据说,当年四杰排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他三人对此都没意见,偏偏杨炯说了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大家都知道,王勃当年凭《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作品,在初唐声名鹊起,风头一时无两。凭心而论,从杨炯这首《从军行》可以看出,他还是有几分值得自傲的本事的。据资料介绍,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完全是靠想象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千古名句。
2021年9月9号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卢照邻家世显赫,出身望族,幼年读书刻苦,深得传统文化之精髓。由于才华横溢,他得到唐高宗叔父李元裕的器重,称赞他的才识可比肩司马相如。卢照邻曾为王府典签,后又出任益州新都尉。但是,命运弄人,卢照邻在官场上并未风生水起,由于《长安古意》中的一句诗词得罪武则天的侄子而入狱。出狱后不久又染上疾病,服药致使手足残废。官场上不得志,身体上受尽折磨,卢照邻最后选择自己结束生命,享年49岁。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七言歌行是其最为擅长的,诗歌纵横奔放,每首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更是深入人心。难怪同样是“初唐四杰”的杨炯称他为”人间才杰”。
今天复习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原文如下: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的大意是: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都燃放起色彩华丽的花灯,在光怪陆离的灯光里,夫妻对坐,举行庆祝宴会,一边赏灯观戏,一边游戏玩乐,其乐滔滔。燃烧兰膏的灯具,十分精致,朦胧的灯光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五颜六色的灯光,幻化出绚丽的色彩,远远看去,好像分开了大地,一边是绚烂,一边是黑夜。灯火闪闪,如同繁星点点,远远地点缀着天际。连接天河的灯光,好像是那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花灯,仿佛月亮悬挂在空中。还有美丽的女子,语笑嫣然。那娇媚的笑容,还有美丽的倩影,映照在一干九枝灯具的绚烂灯光下。
卢照邻这首《十五夜观灯》是一首写景五言诗,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元宵节是新年正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当然也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那年,卢照邻26岁,带着一身才华升任益州新都尉,并在此间邂逅了一生所爱的郭氏女。元宵节那天晚上,那个他倾慕的女子就这样立在灯火绰约之间,摇曳的灯光照亮了姑娘皎然如月的面庞。这是一个最美丽的相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当世才子遇到了一见倾心的红粉佳人,两情相悦,于是山盟海誓,相互许诺,白首不分离。被爱情眷顾的卢照邻写下了这首《十五夜观灯》。
然而,蜀地一别,回到长安的卢照邻从此厄运缠身,先是因诗获罪被陷入狱,后又深受风病之苦,痛不欲生。“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所有的爱意终成回首,如此窘境下的卢照邻,已经没办法回到蜀地,更没办法给心爱的郭氏一个未来,他只能将自己的思念藏在诗文里,在千里之外遥祝爱人安康。“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一首诗后面隐藏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令人不胜唏嘘。
2021年9月4号
《在狱咏蝉》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唐朝知名诗人璨若星河,但大多经历非常坎坷,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可真正能一展抱负的却没几个,相反,越是有才华,仕途就越是不顺遂。被誉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就是那位老幼皆知的咏鹅诗人,他同样是一位非常有才华之人,虽出身寒门,却年少成名,几番沉浮,终没能逃脱入狱的下场。骆宾王,字观光,今浙江义乌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有《骆宾王文集》。
今天复习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原文如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的大意是:深秋季节,寒蝉凄切,外面的蝉,不知疲倦地在鸣唱。刺耳而又枯燥的蝉鸣,把我这囚徒深深的思乡愁绪带到远方。就像蝉的黑色翅膀,如今我仍然满头乌发。怎堪忍受正值壮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如同《白头吟》那样充满哀怨的诗句呢。秋天露水太重,而蝉的翅膀又太轻薄,因而难以高飞。风不住地刮,风声又那么大,很容易将蝉声淹没。没有人相信,我有如同像蝉这般的清高洁白。如今我被囚禁在狱中,谁又能替我表明我冰清玉洁的心灵呢?
据记载,这首诗作于骆宾王59岁那年。当年,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刚升为侍御史,但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主要还是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监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骆宾王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作于他入狱患难期间,通过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其品行高洁却遭陷害磨难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整首诗情感充沛,功力深至,比喻明确,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之中,也是他除《咏鹅》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在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6旬,而当时的天气也正是深秋,外面的蝉叫就如同生命的挽歌。这一切都让他感慨颇深,现如今自己的年纪,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不就和外面的蝉是一样的境遇吗?只不过他毕竟对人生充满着向往,所以便有了这首诗。这首诗虽全篇都在写蝉,却无一句不是在表述骆宾王身陷囹圄之痛楚,以及期盼还己清白之愿。
自去年六月份开始,我借助《今日头条》这个平台学诗习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习了解了诸如“诗眼”等专业名词和知识。一首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这首诗就是这样,在尾联,骆宾王不再遮遮掩掩,而是仰天长啸,大声疾呼,勃发“龙吟”,吐露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白地表露了自己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中卓越脱俗的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