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客家传统建筑特色)

   发布日期:2022-07-29 16:56:11     手机:https://m.haocat.cn/shenghuo/news11135.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客家围屋(客家传统建筑特色)客家人安“心”的居所——围龙屋2021-05-23 19:07:47·CCTV4 围龙屋,好风光, 倚山面水竹绕墙。 严冬暖,酷暑凉, 厢廊厅井好堂皇。 客家族,源远长, 迁自中原颍水旁。 历千辛,经万苦, 穿州

客家围屋(客家传统建筑特色)

客家围屋(客家传统建筑特色)

客家人安“心”的居所——围龙屋

2021-05-23 19:07:47·CCTV4

围龙屋,好风光,

倚山面水竹绕墙。

严冬暖,酷暑凉,

厢廊厅井好堂皇。

客家族,源远长,

迁自中原颍水旁。

历千辛,经万苦,

穿州过省到南方……

一首客家童谣道出浓浓的客家乡情。千百年来,客家先民历经五次迁徙,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其中,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既是客家人安心的居所,更蕴含了“天圆地方”、“家国情怀”、“寻根问祖”等寓意,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光芒。

大众因为电影《大鱼海棠》而对土楼有所认知,同属客家民居的土楼、围龙屋和围屋三者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学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从中原一路南下,迁徙到赣南出现了围子;到达闽西形成了土楼;最终定居在粤东梅州后发展出围龙屋。这个演变过程也是客家建筑历史从以封闭、防御为主,逐渐变为与大自然共融共生,落地生根、融合开放的佐证。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俯瞰整个院落呈椭圆形,屋前是半月形水塘,房屋主体为前方后圆的独特形制。建筑核心为方形厅堂,一般设有二至三个厅堂,堂与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厅堂两侧为可以扩展的横屋。院落的后部为逐步升高的半圆形“化胎”和围屋,围屋又与横屋相连结。这样特别的形制和构造需要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

围龙屋前一口半圆形的水塘看似简单,实则在炎热的岭南地区,通过水塘可调节此地的小气候。它更是消防救援、养鱼灌溉等生产、生活的必备。

进入大门,是下、中、上三堂,因为和中原腹地文化同源,所以建筑形式也大同小异。由于三堂规制相对固定,随着家族的壮大、人口增多,建筑的扩容亟待解决。智慧的客家先民对此早有考虑,他们以三堂为中轴线,两侧的横屋和半圆形的围屋可以左右对称地向外扩建。形成一层一层的“围”。随着围数的增多房间数量也在叠加,有的围龙屋房间数量多达一两百间。住在“牛角屋”(围龙屋)的徐阿婆今年已经90岁,说起她当年嫁到这里,每天光是开关窗都需要半天功夫。

与中国其它地区建筑迥异的是围龙屋半圆形的“化胎”。整个院落由前至后逐步升高,“化胎”是最高处。它微微隆起的样子很像孕妇的肚子,在重视子嗣繁衍的客家人心中,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归宿;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是客家人的“胞衣迹”。有些客家人在寻根时更愿意讲“寻找我的胞衣迹”。“化胎”是母亲和祖先最贴切的象征;“化胎”崇拜也是岁月流逝中客家乡土精神和慎终追远的外在表现。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部客家史。守正创新、勇于开拓的客家人并没有固守在围龙屋。他们下南洋闯荡,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吸收和学习当地的先进文化,在衣锦还乡的同时,将东南亚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回祖地,建成了以肇庆堂、企南轩、海源楼等为代表的既传承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又融入西方建筑精华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无论建筑形式怎么变化,客家人心中的“胞衣迹”始终未变。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离开的越久,客家人与“胞衣迹”贴得越近;围龙屋是客家人安放心灵最好的居所。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本文地址:http://haocat.cn/shenghuo/news111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同类生活健康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健康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流量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SiteMaps  |  BaiDuNews